嘉宾:宽城区教育局局长周勉征
在建设东北亚区域教育中心城市的战略推进中,如何提升区域基础教育质量,有效促进教育公平,是宽城区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在过去的五年里,宽城区的整体生源以每年超过10%的增幅递涨,这为宽城区的教育生态建设带来不小的压力。“办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就成为宽城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日前,记者采访了宽城区教育局局长周勉征。
记者:宽城区为什么要以课题研究来推进区域教育发展?
周局长:“十二五”期间,宽城区开展了“区域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力图以课题研究推进教育发展,从“行政”和“学校”两个层面,围绕“管理、队伍、德育、课程、信息”五个方面,辐射90多个研究方向,启动了8个区域层面和47个学校层面子课题。同时,以项目推进方式,多角度聚焦课题核心,重点启动了共同体建设、教育生态共育、种子行动计划、幸福课程计划、数字化校园创建等项目,最终形成了总共24个项目的质量提升体系。
如何推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自律办学、用规划引领学校的发展,是宽城教育人两个“五年”一直坚持做的事情。制定规划是每所学校对国家教育方针和区域教育需求的学习与领悟的过程 ,是对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的多轮思辨和论证过程,也是各个学校锤炼和提取本土文化的过程,更是对学校治理结构不断优化和调校的过程。科学的规划如同学校的灵魂,保障了学校的发展更有条理,更有活力!而教育局在对学校规划进行政策把控的基础上、实施动态监控和反馈,保证规划的“更接地气、更见成效”。
2013年,长春市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暨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现场会在宽城召开。2014年,“区域推进现代学校制度项目”在教育部农村教育发展成果发布会及首届长白山论坛上作为典型案例交流。2015年,在“教育部区域教育发展协同创新项目年度会议”上,宽城区《立足“双层”改革 创建绿色教育生态》被评为优秀案例。2016年,牵头成立“东渤教育联盟”,并召开长春市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现场会。
中国教育学会谈松华会长评价说:“宽城区的成功就在于把科研引领作为推进区域教育的一个重要保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得区域教育的精神风貌发生了变化。”这种模式被业内称为“宽城模式”。
记者:如何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扩大?
周局长:满足百姓教育需求的根本途径是千方百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宽城区通过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绘制教育新地图,通过学区制、名校办分校、校际联盟等多种模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扩大。
高标准起点,新建优质学校:宽城区本着前瞻谋划、科学设计、高端起步的原则,新、改、扩建了16所学校。实现了“建在百姓家门口的学校,办一所优质一所”的目标。基隆学校、富丰学校、星恒学校、小南学校都是其中代表,深受家长赞誉。
调整资源,改建薄弱学校:宽城区借助“互联网+教育”的新理念、新平台和新技术,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应用,对地处老城区的薄弱学校进行的升级改建,实现了学校发展后发先至,弯道超车。
在2016年长春市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现场会上,宽城区全新数字化校园,计算机网络服务下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校园生活样态;通过电子书包,智能讲台,让每一个学生参与互动的智慧课堂;促进家校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知校平台;OA平台电子办公,常规工作数据管理,无不呈现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带给老城区的新张力。
以强带弱,共建优质学校:首开先河,探索实施共同体发展的“四片两带”大学区管理模式,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携手提升、自主发展”,实现校际标杆共进,互惠共赢的捆绑联动。学区联动让孩子不论身在宽城何处,都能通过“大学区”模式,享受成员校“集优资源”的教育服务,学业质量明显提高。2015年,宽城大学区工作经验在全省现场会交流,得到专家领导的高度赞誉。
交流教师,促建优质学校:让“名师”“美师”陪伴孩子成长。教育局实施政策导向、科学调配,通过主动性交流、政策性交流、支教式交流、走教式交流、扶弱式交流、代培研修等多维度流动方式,累计交流教师364人,实现教师合理、有序流动,特别是出台名师的流动制度,确保每一所学校的课堂里都有“名师”、“美师”授业。
记者:怎样树宽城教育品牌,创宽城优质教育?
周局长:优质教育资源增量,推动了宽城教育多个项目的升级,带来宽城区中小学特色办学的千帆竞渡。
名校工程:发挥名校效应,提取优秀基因,通过辐射带动作用,是“名校工程”的重要内容。宽城区百年以上的学校近10所,天津路小学、48中学、区实验小学、72中学等都是广受几代宽城人认可的“名校”。全面学区制推行以来,宽城区通过“一校多区”、“名校托管”“与高校合作办学”等方式实现“名优共享”,先后开办了72中学—东田学校、育新学校、明珠学校,实验小学小南校区、长春师范大学天津路实验学校。把名校办在百姓家门口,在管理理念、模式、师资等方面完全共享、共用,实现学校优质发展。5年间,在原有的8所长春市优质学校的基础上,宽城区共22所学校通过长春市教育局的考核评定,被命名为“长春市新优质学校”,同时还评定5所三星特色学校,9所教学常规管理先进校,4所长春市质量提升典型学校。
名校长工程:与名校对接、与名家对话、与名牌合作的方式是“名校长工程”的重要形式。宽城区采用交融培训的方式,分别在在北京十一学校、玉泉小学、山东广文中学建设封闭培训基地,分期选派校长、副校长进行二个月的封闭集训,迄今已经开展二十余期。同时每年一次的北京新学校年会培训,是全体校长参培项目,已进行5年。北京的李希贵校长、高峰校长、山东的赵桂霞校长等当代教育名家定期带领团队走进宽城、为教育的发展把脉定航、培带精英,让宽城教育的精英们积极吸收给养、结合区域特点,逐渐形成了本土教育发展的“优质因子”。一批有思想、有情怀、善行动的校长逐渐成长,虽非名声显赫,但他们成为名校长的历程将和学校的发展交融,实实在在变“坐而论道”为“做而行道”。
名师工程:区政府克服编制困难,积极引进教师,每年择优招聘教师60名,在全省首创“员额管理”用人方式,每年引进员额教师200人,为教育发展注入鲜活的力量。区教育局注重创设关键因素激发教师成长内驱力,设立教师的“耕耘奖”“桃李奖”,开展中年教师的“美师美行”“我的教育故事”的积极师德传播行动,开展青年教师“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教学精英大赛”,加速推进名师成长进程,带动宽城名师队伍迅速壮大。
记者:新方式、新样态的实践探索给宽城教育带来了哪些变化?
周局长:“扩优增强”的组合行动,给宽城教育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彰显了勃勃生机。五年的实践探索、项目的实施给宽城教育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全新育人模式的引入,促进着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一批本土化教育教学资源在产生,一批学习成果直接、实时作用于教育教学;每个学校都在探索“以机构重建与活动制度化、课程与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撬动学校综合改革”的过程中,开拓着自己的前进之路;每名教师都在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中,用炽热的情怀和娴熟的技能,践行着自己的发展之路;每个学生都在先进、标准、安全的学校中,在“名师”“美师”的陪伴下,体验着自己的成长之路。区域立体教育新生态已经构建,全方位提升了区域基础教育质量。宽城区通过前所未有的教育质量系统工程,用实际行动回应百姓诉求,提升了百姓对优质教育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