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春市宽城区人民政府网站!

一网搜 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图文信息

以仁爱之心去守护生命!没有休息的她们却把长假安排的满满的......

时间:2017-09-30 00:00来源:吉林日报 彩练新闻
【字体: 打印

  中秋、国庆将至,很多人已经开始憧憬着惬意的假期生活。或是打算与家人欢聚一堂,吃吃团圆饭,唠唠知心嗑;或是想感受大千世界的精彩,开始收拾行囊,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然而对部分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来说,假期似乎与他们没有太大关系,和平日里一样,他们的工作依然按部就班,默默地奉献着……


  9月27日,彩练新闻记者来到长春市宽城区医院内二疗区进行采访,抬头便看见医生办公室门框上挂着一块钟表,指针轻旋、滴答作响,映衬着他们紧张而忙碌的工作状态。


  紧迫丨患者突然发病  呕吐、一侧肢体运动障碍


  在这里,每一天都可能上演“生死时速”!9月16日晚22时许,夜班医生王雪丹电话响起。


  “王大夫,我爸昨天吐了,今天没啥异常,刚才突然磕到了腿,然后就不会说话了,腿脚也不灵活,还一直流口水。”


  来电者是一位患者家属。简单而有重点的问讯后,王雪丹皱了皱眉头。


  “糟了,不是脑出血,就是大面积脑梗!”她心理合计着。此刻,她在电话里强调,患者情况严重,不能在家观察。


  22时34分,患者在其爱人和儿子的搀扶下,踉跄的来到医生面前。


  患者男,66周岁,脑梗9年,有高血压病史,原本其左侧腿脚不灵活,突然右侧胳膊、腿部完全不听使唤;沟通没有回应、血压220/120mmHg,数值较高,对其检查时突然呕吐,呕吐物呈咖啡色胃内容物……这一系列的症状,让王雪丹确信了自己的判断。


  情况危急,王雪丹建议让患者到上级医院治疗;不过,家属有些犹豫。


  原因是患者生病多年,此前曾几次在长春市宽城区医院治疗,效果很好,家属对医生医术十分认可;而且平时与王雪丹也经常保持联系,遇到紧急情况,家属都会及时向其咨询并得到耐心的指导。综合考虑,家属认为,王雪丹更了解患者病情,所以一再央求医生收患者入院。


  矛盾丨止血还是通血?医生中性治疗妙手回春


  开了CT单之后,王雪丹立即安排了一张能活动的床,方便患者下楼拍片。随后,他的思绪飞速运转。


  “如果再大呕血,怎么用药;如果是脑出血,怎么办;如果病情能控制住,下一步又该怎样治疗?”心理搜寻出不同的答案后,她定了定神。


  不过,新问题又出现了。


  “患者大面积脑梗需要通血,呕吐咖啡色胃囊物属于胃部出血,需要止血。这又要通血,又要止血,很矛盾啊!”于是,她拨通了疗区主任左曦明的电话。


  “首先调血压,把血压调整到合适的水平;然后止吐,保护胃黏膜;再脱水,减轻脑水肿。”左曦明的意见与王雪丹不谋而合,利用中性治疗措施挽救患者。


  大约10分钟,患者拍完片子,被家属抬回病房,输液治疗马上开始。


  两个小时后,患者胃出血的症状得以控制,其他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此时,已过凌晨两点,王雪丹这才回到值班室躺下,不过,她并没有脱衣服,因为生怕半夜有情况,耽误抢救时间。


  这一晚,当班护士李婷婷、孟凡晶给患者打针、观察、换药,一夜没合眼。


  谈到这一日,患者的爱人马女士泪水在眼圈打转。


  她说,当晚患者特别虚弱,如果换另一家医院,医生不了解病情的话,就需要拍片、等第二天化验结果,患者可能会坚持不住的。


  “要不是王大夫了解病情,救治的及时,估计这老头也就没命了!”她感激地说。

  剑胆丨踏着鲜血 冲进屋救人于危命


  在危急重患面前,医生的神经是紧绷的。虽然她们身为弱女子,但眼中无所畏惧。


  据了解,长春市宽城区医院内二疗区主要开展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以及糖尿病等内分泌科疾病的诊治与治疗,所以,这里会经常收治患有心梗、脑梗,或者一些癌症晚期的重患。


  2016年,一位患者肝癌合并肺癌,上消化道出血,病情很重,可家里无儿无女,老伴还患有精神疾病,照顾急缺人手。住院期间,是医护人员轮流看护。


  一日,患者发病吐血,血流满地。此时,王雪丹和护士们及时赶到,踏着满地的鲜血直冲向床前。


  摸脉、听心跳、量血压……简单查体后立即对其实施抢救,止血、补液、扩容、输血,等患者病情稳定后,王雪丹才觉得触目惊心。


  “当时害怕吗?”彩练新闻记者问。


  “也顾不上怕,就想快点救他的命。”她说。


  左曦明介绍,疗区曾收治一名80多岁患有急性广泛前壁心梗患者,当时病情特别重,经过一周的救治,患者各项指标恢复得很好,医护人员特别开心。谁料,患者突发心梗,全科室所有人员都竭力抢救,直到最后也没能挽回他的性命。此时,医生大汗淋漓,护士筋疲力尽。


  尽管见惯了生死,但那一刻,他们也觉得十分惋惜。


  “一转眼,人就没了,有时候觉得,生命竟是如此脆弱!”王雪丹感慨道。


  常态丨连续工作20多小时   吃一顿完整的饭都是奢侈


  除了抢救危重患者的紧急时刻,该疗区的医生更多的是给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患者做日常诊疗。


  谈到平时的工作状态,“忙碌”这个词尤为贴切。


  左曦明说,目前,该疗区的医生在门诊和病房两头出勤,门诊值班一天一宿,第一天早8点上班,到第二天早8点下班,是24小时;下班之后,医生还要去住院处收集手头患者的化验单,了解病情,书写病例,一忙活就得12点左右才能走出医院。平均算下来,连续工作28小时都是经常事儿。由于该疗区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尤其到了冬春、或者季节交替的时节属于疾病高发期,医护人员就更加忙碌。


  “一天住院的新患者就有10多个人,疗区病床都是满的,入院还需要预约。”她说,这一忙就没有下班的点儿了。


  不仅下班没准点,就连正常吃饭都没有“消停”的时候。


  彩练新闻记者看到,这所医院的食堂在住院处的后楼,走路也就三五分钟,实际上并不远。可这里的医生压根儿就没时间下楼吃饭,都是订餐送到办公室。


  “有时候刚吃一口饭,来患者了,我们就得扔下筷子去忙活。”左曦明说,忙完回来,就感觉过了饿的那劲儿了,没有胃口。对她们来说,想消停地吃顿饭,都是奢侈。


  暖心丨帮忙清理大便 自掏腰包给患者买饭买鞋


  医护人员日夜忙碌着,把时间留给了最需要的人。


  韩涛,长春市宽城区医院内二疗区的护士长,曾身处“非典”一线,见证了病魔的残酷与无情,也更加懂得生命的坚强与可贵。这段经历留给她太多的感触,也让他愈发热爱护理事业。


  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做好病患的护理服务……在她的带领下,疗区的护理工作有条不紊,服务也暖心贴心。


  去年冬天,疗区收治一名卧床患者,在家属下楼买饭的时间,患者排便排到了床上。恰巧护士范海霞路过,就赶紧帮忙清理。


  “正常是家属的活儿,但家属不在,也不能眼看着患者弄得浑身都是。”范海霞说。


  韩涛介绍,疗区的护士多是80后、90后,不仅在工作岗位不怕脏不怕累,而且心眼儿都特别好。


  看到老人没吃上饭的,有人会自己掏钱给买饭;看到孤寡老人鞋子坏了的,还有给老人买鞋的。


  患者史桂清,女,长春市宽城区兰家镇人,77周岁。看到记者采访,她也讲述了一件暖心的事儿。刚入院那天,她打着吊瓶想去厕所,儿子就扶着她一起去。如厕后,老人腿脚无力,根本站起不来,恰巧被左曦明遇到,见此情景,左曦明赶紧帮忙把老人扶起来、帮着提裤子、系腰带,并把老人扶上轮椅,送回病房。


  史桂清说:“有病的人都心焦,这的医生护士态度都挺好的,心里觉得挺暖和。”


  服务丨面对醉酒、作闹者选择隐忍 把患者当亲人


  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令大多数患者很满意,不过也有例外的情况。


  韩涛说,为了方便服务患者,每天早晨,疗区病房门口都要有一名值班护士“站岗”。有的患者不理解会说“像个看门狗”,如果不放护士在门口,又有人会埋怨,“拔针都找不到人”,让她左右为难。甚至有个别的患者张嘴就骂人,还会遇到醉酒的、前来无理取闹的。


  处理这种情况,左曦明一直要求大家不卑不亢,选择隐忍,以柔克刚。


  “最后有个闹事的患者跟我说,我是服了你们这帮大夫护士了,没人和我一样的,我自己也闹不起来了。”她说,通过医护人员耐心的疏导,这位患者深受感动,他买了锦旗、还送了医生几盆君子兰花,原本紧张的关系逐渐和谐了。


  左曦明认为,医生要把患者当亲人看,就想,如果是自己的姐姐弟弟生病了,你会怎么办?这样就一定能找到最好的医治办法。

  难过丨父母从外地来探亲 却没时间陪他们散散步


  在工作中,白衣天使们无私奉献着,可在家庭中的表现,却有所不同。


  两个多月前,医生陶孟媛迎来了从老家来长春看望她的父母。原本想好好陪陪二老,却未能如愿。


  除了正常忙碌的上下班外、当时正赶上陶孟媛参加长春市卫生系统职工医疗技能大赛的备战期。院里培训、看书学习,她每次回家要么很晚,要么累得倒头就睡。


  老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看着女儿一边忙碌,一边还牵挂着他们,两位老人只住了一个星期,就回了老家。


  可是陶孟媛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儿。


  “有点难过。”她说,真想陪父母逛逛长春,哪怕散散步也好。

  遗憾丨子女的成长缺少陪伴 错失太多美好瞬间


  除了对父母缺少陪伴,多数医护人员也感觉对子女有所亏欠。


  王雪丹有一对双胞胎女儿,20个月,正是讨人喜欢的时候。现在是妈妈和婆婆一人一个月,轮流在她家里看孩子。


  做辅食、喂水、喂饭、教孩子说话、走路、陪孩子上公园……这些原本应该是妈妈亲力亲为的事情,她做得太少太少。


  “会有些遗憾,觉得错过了太多美好的瞬间。”她说。


  回想起孩子小时候的事儿,左曦明现在鼻子还有点酸。


  “现在都好多年了,就是很小的时候,孩子找妈妈,会一直哭闹。”他说,起初家人不理解,会往办公室打电话问,为什么别人下班,她却不能准时回家。慢慢的,家人就支持了。


  韩涛的孩子已经26岁了,提起小时候的事儿,她也觉得挺揪心。


  她说,自己一忙活,看孩子就成了老公的事儿,有时候赶上老公忙,她就不得不把孩子带到值班室。那么,来患者了怎么办?如果把孩子放床上,又生怕掉下来,她就用红领巾把孩子的腿绑在床上,然后去处置。


  “没办法,只要穿上了这身白大褂,家庭的琐事、个人的情绪必须清零,然后就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当中。”左曦明说。


  贴心丨严把“安全”关  投入经费为患者安座便


  长春市宽城区医院内二疗区医护人员工作和生活中的小故事,留给彩练记者太深的印象。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医护人员呈现出如此敬业的工作状态与积极有为的精神风貌,与该院领导的严格管理密不可分。


  定期开展医疗质量及安全培训、严格执行疑难病例术前会诊、认真落实总值班制度、真正落实“三级查房”制度、严格执行医疗服务“九不准”……目前,该医院已经连续5年没有出现过大的医疗纠纷和事故。


  同时,医院始终倡导“微笑服务”,同时为危重患者、以及65周岁以上老人、军人、失独家庭开辟了“先诊疗后付费”的绿色通道。


  考虑到脑血栓患者如厕的难题,长春市宽城区医院院长张鸣雁决定要投入一定经费,近期把住院处每个楼层的公共卫生间都安装一个座便,全方位保障患者安全。


  理念丨培养医生医德 没有医德医技就是空架子


  此外,张鸣雁始终把医德医风建设,作为抓医院管理的重点。


  “医德与医技同样重要,没有医德,医技就是空架子。”张鸣雁从医30多年,对医生这一职业有着更深入的理解。


  她拿起一张纸,写了“医”的两个繁体字。一个是“醫”,右上边是射箭,下边是酒字去掉偏旁,古时候,中药是用酒泡的,这是物质层面的“医”,是打针吃药的意思;另一个是“毉,下边是巫字,也就是说,要对病人做思想工作,给予精神方面的力量。


  “好医生,一定要有仁爱之心。此外,要有综合分析病情的能力。”她说,医生不仅要看CT、心电等客观指标,还要听患者主观表述而综合分析,从而锻炼有预见病情的经验和能力。


  “生命所系,性命相托,这是多么大的信任。”张鸣雁始终强调,与患者沟通的重要性。她始终鼓励医护人员要勤于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好信任,最终事半功倍。


  记者手记:在美国纽约东北部萨拉纳克湖畔的一块墓碑上,镌刻着这样一段铭文:“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美国医生特鲁多的行医的座右铭,言辞质朴、却蕴含深刻的道理。


  医学,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科学,因为它无法达到治愈一切疾病的境界,所以,有其局限性;而更多的时候,医学给予病人的援助则是经常性的行为。通过不断的提供帮助和安慰,传递出的是人性的一种温情和让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


  未来的日子里,希望能聆听到更多医患和谐的声音。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在一线默默付出的医护工作者们。你们辛苦了,向你们致敬!!!


  作者:记者 李颖   责编:孙士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