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春市宽城区人民政府网站!

一网搜 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规划信息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长春市宽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时间:2021-11-05 15:50来源:区发改局
【字体: 打印

  2011-2015年,是我区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度推进“改造大铁北、建设新宽城,打造长春北部现代中心区”总体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把握时代特征,立足区情实际,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于加快实现富民强区目标,提升综合经济实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宽城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改造大铁北、建设新宽城,打造长春北部现代中心区”总体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六区一城”建设,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有效克服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大力加强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党的建设,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143亿元,年均递增15.9%;人均GDP达到3.4万元,年均递增17%。全口径财政收入预计实现20.5亿元,按可比口径年均递增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实现194亿元,5年累计实现606亿元,年均递增58.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实现33亿元,年均递增27.8%。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7500元,年均递增12%。
  ——经济结构优化配置,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6.5:20.3:73.2调整到1.4:25:73.6,呈现三产主导型的“三二一”发展格局。第一产业发展速度趋缓,所占比重有所降低;第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长型”企业数量、经济总量实现翻番,尤其是随着地产业的拉动,建筑业得到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迅猛,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传统业态稳步增长,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态发展较快。非公有制经济和股份制经济构成全区经济的主体。
  ——经济发展后劲充足,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区预计引进内资35亿元,5年累计引进内资111亿元,年均递增20%。预计引进外资4450万美元,5年累计引进外资1.6亿美元,年均递增20%。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区域,累计引进各类项目756个,其中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27个,投资额1亿元以上的项目106个。引进的1亿元以上的大项目中,已有19个项目开工建设并投入运营,为今后5年的发展增添了后续力量。
  ——产业园区发展势头强劲,经济承载能力日益凸显。宽城经济开发区进一步发展壮大,经过两次扩容由原来单一性的商贸开发区演变成以商贸、物流、工业为主导的综合性开发区。商贸区经营领域不断拓宽,保持市场繁荣。产业园区由起步区的2.46平方公里增加至68平方公里,投资12.6亿元修建15条道路和6座桥梁,道路总长度36.3公里,基础设施基本达到“七通一平”配套标准。截至目前,产业园区的项目摆放已达到5平方公里,落位开工项目98个,竣工项目40个。2010年,宽城经济开发区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0.5亿元,分别年均递增19.3%、81%和40%,成为我区经济腾飞、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基地。长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园进展较快,占地15平方公里的规划方案全面完成,用地规划调整完毕,园区内的主干道、连接外界的道路及水、电、热、气等配套设施全面启动。长客装备整体搬迁项目先期启动的占地30公顷的轮轴轮对造修基地项目已经竣工,明年进入试生产阶段。
  ——发展瓶颈得到有效破解,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实施523电台和防化营部队整体搬迁,有效破解了制约宽城北拓的发展瓶颈。对搬迁后的周边土地进行整体规划和开发建设,使铁北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功能缺位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对大面积的棚户区进行改造,新建商品房、回迁房331万平方米,安置拆迁户18735户,人民的生存、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实现政府办公楼北迁,构建新的行政中心区,政务大厅、规划展馆、总部基地、图书馆、群众艺术馆、中心公园及养正高中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提升了城市综合承载功能。
  ——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增加,城市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累计投入市政建设资金22.9亿元,新建、翻建、中修道路39条;新增硬化路面245万平方米;构建铁北“五纵四横”路网格局。启动宋家、翟家、千山、北十条4个明沟改造工程,新建奥林匹克、市民休闲、都市森林3个主题公园,改造君子兰公园。全区新增绿化面积197.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由24.5%上升到35%。拆除违章建筑32万平方米,取缔、关停违法排污企业255户。治理不合格锅炉149台,拆除废弃烟囱126根,烟控区覆盖率达到100%。创建噪声达标区3个、安静小区4个。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资源配置实现优化。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累计投入资金2.67亿元,改造危倒校舍32所,撤并中小学22所,新建扩建校舍13所;投入教育装备2000万元;取缔校园黑车、保安进校园成为全市各城区借鉴的“宽城模式”;启动“四片两带”6个教育发展共同体,“一体化教育”成为全市均衡教育的典范。整合卫生资源,累计进行基层卫生单位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300万元。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标准化村级卫生所达到17家。城乡人口得到有效控制,全区政策生育率为99.5%,人口出生率控制在5.5‰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4户,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6项。我区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社区共建共享先进城区”、“吉林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区”、“吉林省和谐社区建设先进城区”、“全省文化市场管理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惠民政策全面落实,民生工作取得丰硕成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5年累计开发就业岗位6.5万个,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5万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8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下。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建设廉价房6.6万平方米、廉租房8万平方米;将供暖质量不高、群众反映强烈的237栋老旧楼体全部纳入暖房子工程,对64处存在问题的供暖小锅炉实施并网改造;新建农民新居5万平方米,改造农村泥草房256户。救助城乡低保户6893户12344人。低保家庭子女免费享受学前教育,特困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实现“零收费”。实施“阳光助学”工程,累计捐款160万元,为1500名贫困学生解决了上学难的问题。另有37名新考录大学生人均获得政府“万元”资助。
  总体上看,“十一五”期间,经过全区上下的辛勤工作和艰苦努力,我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可以说是宽城区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但是,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不足,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主导行业支撑能力不强,经济外向度较低,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民生工作与广大群众的期望值还有一定的差距等,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强化以人为本、富民强区理念,深入贯彻落实“改造大铁北、建设新宽城,打造长春北部现代中心区”总体发展战略。坚持南北联动、二三并举、培植税源、做优环境,着力推进“六区一城”建设,突出抓好产业园区发展,狠抓项目保增长,服务群众保民生,破解难题保稳定,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努力把宽城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良、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春北部现代中心区。
  (二)主要任务
  ——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统筹三化发展。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全力推进兰家镇特色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突出项目建设。坚持投资拉动、项目带动、政策驱动发展策略,以招商引资为手段,加快项目引进和项目落位,实现产业集聚和结构优化。加快园区发展。全力推进长春轨道客车装备产业园和铁北现代物流业集聚区建设,完善配套设施,为项目落位创造有利条件。扶持企业壮大。引导、扶持“成长型”企业做大做强,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培养上市公司。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低碳经济,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节能减排深入开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业态,打造特色街路,加快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大力发展生产性物流业,抓好北站房、新行政中心区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建设,形成浓厚的商贸氛围;加快三、四环区域的开发建设,打造长东北新型服务业支撑区。
  ——加快城区改造建设。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抓好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形成鲜明的区域特色。构建完善的路网格局,实现北部新城与城市中心区、长东北先导区、产业园区的快捷链接。突出区域特色,加快主题公园建设,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改善生态居住环境,建设北部生态景观城。加强卫生管理,规范街路整治,打造文明卫生先进城区。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实施“均衡化、内涵型、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衔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互融合,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各具特色,教育均衡发展的办学格局,2015年初步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卫生应急系统建设,强化疾病防控。加强图书、音像、网吧等文化娱乐市场管理,加大文化体育设施投入,建设综合性体育馆、图书馆、文化站、社区及公共场所健身设施。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提倡公平、正义,构建民主、和谐社会。
  ——扎实开展民生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加大政府投入,实施贫困、特困家庭就学资助、医疗资助、低保家庭扶助。巩固扩大城乡居民社保、医保成果。努力开发就业岗位,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严控城镇调查失业率。深入实施“暖房子”工程和安居工程,改善低保、特困家庭的生活和居住条件。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三)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方面: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25%,至201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6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实现1890亿元,引进内资5年累计358亿元。
  2.结构调整方面:2015年,消费率达到4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超过60%;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员比重达到40%。
  3.城市建设方面: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80%;城区道路完好率达到96%;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5%;村屯公路建设累计达到49公里。
  4.资源环境方面:2015年,单位GDP能耗下降20%;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5%;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总体保持国家一级标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7%。
  5.改善民生方面: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20元,年均递增8%;城镇居民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100%;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口参保率达到100%;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城镇调查失业率年均控制在5%左右;农村失地农民就业率年均达到98%;年均新增就业岗位1万个;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8.8岁;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2.96‰以内。
  三、空间布局及发展方向
  依据长春市总体发展规划,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坚持主体功能清晰、资源有效配置、产业错位发展、区际良性互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的原则,以打造长春北部现代中心区为发展方向,构建“六区一城”总体布局,以贯穿南北的人民大街为经济发展和区域景观主轴线,由南至北依次建设铁南现代精品城区、环铁商贸服务业核心区、北部新城中心区、北三四环新兴服务业支撑区、铁北现代物流业集聚区、先进加工业集聚区和北部生态景观城,努力打造主导产业发达、服务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越的综合性、高品质长春北部现代中心区。
  (一)铁南现代精品城区 
  1、区域范围:东起东九条街,西至辽宁路,南起北安路、新发路、上海路、光复路,北至辽宁路、长白路区域。
  2、发展方向:立足于全省政治中心的区位优势,突出城市文化内涵和商贸特色,按照“提升、改造、保护、盘活”的思路,打造集居住、商贸、文化、金融、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高品质、复合型现代精品城区。
  3、功能划分:具体划分四个功能分区。
  (1)商贸区。长白路以南,西三条街以东,嫩江路、南京大街、珠江路、光复路以北,铁道线以西区域。加快传统商圈的升级改造,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打造产业特色鲜明、辐射能力强、复合型的商贸区。
  (2)商住区。北京大街、南京大街、胜利大街、上海路环围的矩形区域。通过棚户区改造,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形成特色经营、信息咨询等业态配套发展的现代商住区。
  (3)商务区。西五条街以东,北京大街以西,新发路以北区域。依托胜利公园的生态景观和北京大街两侧棚户区改造的契机,大力发展写字间、信息咨询等商务办公业。
  (4)光复路旅游文化产业区。光复路以北,黄河路以南,伪满皇宫以西,亚泰大街以东区域,占地面积约7公顷。依托伪满皇宫,引进现代经营理念,形成以旅游纪念品和艺术品创意、加工、贸易等功能为一体的,具有北方特色的文化区域。
  (二)环铁商贸服务业核心区
  1、区域范围:铁路专用线以东,京哈铁路、辽宁路以西,长白路以北,台北大街、铁北四路以南区域。
  2、发展方向:坚持点式布局、成片开发,着力引进宾馆、酒店、娱乐广场、大型商场及城市综合体等新兴商贸业态,打造商业繁荣、业态丰富、结构优化、活力彰显的现代商贸服务业核心区。
  3、功能划分:具体划分三个功能分区。
  (1)站北精品商贸城。南起北站房,北至台北大街,东起北二条街,西至凯旋路区域。启动站北56公顷土地的连片开发,重点发展大型购物广场,配套建设星级宾馆、会所、酒店、写字楼、综合娱乐场所,形成长春北部层次较高的商贸新区。
  (2)交通运输服务区。凯旋路以东,亚泰大街以西,铁北二路以南区域。依托长春火车站及换乘中心,重点发展货运、物流、商贸、商务、餐饮、住宿等行业,使其成为宽城区乃至长春市对外展示的窗口和交流的平台。
  (3)城市商住区。长春热电一厂及其周边区域。统一整合和规划,进行商业居住综合开发,重点发展高端住宅和生活配套设施,形成多功能、高效率的宜商宜居区。
  (三)北部新城中心区 
  1、区域范围:南起台北大街,北至北三环路,东起亚泰大街,西至凯旋路区域。
  2、发展方向:以区行政办公新址为中心,突出政治、文化、商务、教育功能,着力引进和培育银行、保险、总部、新闻传媒、房地产等高端服务业,努力使这一区域成为北部新城的新地标。
  3、功能划分:具体划分一个核心区和一个居住区。
  (1)核心区:亚泰大街以西,凯旋路以东,长新街以北,北三环路以南区域。重点抓好功能完善和形象提升,使之成为集政治、文化、社会功能、商业商贸功能、高端住宅功能、绿色生态功能为一体的北部新地标建筑群。
  (2)居住区:南起台北大街,北至长新街,东起亚泰大街,西至凯旋路区域。功能定位为居住区,通过棚户区改造及房地产开发,打造生态、宜居的生活区。
  (四)北三、四环新兴服务业支撑区
  1、区域范围:基隆路以东,规划丙十路以西,北三环路以北,北四环路以南区域。
  2、发展方向:面向长东北重点发展科技服务、现代商务、科技研发及生态居住等现代服务业态,为产业升级搭建技术、商务支撑的科技服务平台,使之成为城市北拓重要的承载地、新兴服务业的功能区。
  3、功能划分:重点建设“三区一带”。
  (1)现代服务区。南起三环路,北至四环路,东起铁路专用线,西至北凯旋路区域,专门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打造创新平台。重点规划“一心、一轴、一环”的功能结构。主要发展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现代会展、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园区内企业、科研机构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
  (2)西部商住区。北凯旋路以西区域,借助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建设低密度绿地景观和休闲设施配套的现代商住区。
  (3)东部居住区。北亚泰大街以东区域,突出时尚与人居结合,打造信息发达、商务繁荣、设施完善、配套齐全的现代居住区。
  (4)生态走廊带。依托纪家水库及串湖资源,建设都市森林公园。重点在凯旋路西侧,建设以植物造景为主,集生态、安静、休闲、观赏、游览等为一体的滨水湿地景观。
  (五)铁北现代物流业集聚区
  1、区域范围:东起伊通河西岸,西至长农公路西1500米处,南起北四环路,北至与农安县交界处。
  2、发展方向:以北凯旋路为轴线,以供应链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业,引进商品批发、连锁经营、仓储配送等新型物流业态,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打造全省最大、影响东北三省、辐射东北亚的综合性物流基地和核心物流节点。
  3、功能划分:着力打造两个核心区。
  (1)生产资料物流核心区。主要功能是为生产制造企业提供原材料物流服务,集中管理原材料,避免重复库存,加快周转周期。重点建设生产资料物流园、汽车物流园、石油电力能源物流园和钢材集散物流园。
  (2)生活用品物流核心区。主要功能是围绕生活用品加工制造业,建设能够辐射东北亚地区的大型生活用品商业物流中心。重点建设生活日用品、医药食品、东北亚三个物流园。
  (六)先进加工业集聚区
  1、区域范围:兰家镇西部与绿园区接壤区域,规划面积14.29平方公里。
  2、发展方向:依托长客装备迁建的有利契机,打造长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园区。围绕建成年产值50亿元的发展目标,通过集约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完善配套功能,增加产业互动,建设全国规模最大、竞争力最强的轨道客车检修基地、零部件加工基地、整车生产基地、研发检测和配套服务基地,努力把这一区域建设成功能完备、布局合理、优势凸显、市场广阔的新型加工制造业产业集群区,培植我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3、功能划分:重点建设4个功能区。
  (1)轨道客车检测、维修园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重点围绕长客装备搬迁扩建项目,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动车组、铁路客车、城市轨道客车、磁悬浮列车和转向架产品检测技术平台,发展车辆检修、仓储物流等业态,打造全国规模最大、国际竞争力较强、产品结构先进的铁路客车、城市轨道车辆研发检测中心和维修中心。
  (2)轨道客车配套加工园区。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承接轨道客车产业辐射,吸引国内相关零配件加工企业投资兴业,结合城区企业“退二进园”,打造机车、客车零部件研发和加工基地。
  (3)加工制造业园区。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重点引进机械、电子、金属、非金属材料等领域企业,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专业化加工制造企业和上下游关联产业,着力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群优势。
  (4)生活综合服务园区。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依托上述三个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与之相配套的居住、商业、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服务设施,为入园企业及员工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七)“一城”
  把宽城区打造成环境清新、景色秀美、水绿相映、宜居宜商的北部生态新城。充分利用伊通河、北部串湖、明沟水系、水库资源,以治污为重点,综合治理、有序开发,打造“一带一廊六园”。
  一带:依托伊通河北段改造和长东北湿地开发,建设伊通河西岸绿化风光带。
  一廊:依托宋家明沟改造和资源开发,建设一条贯穿南北的绿带走廊。
  六园:依托串湖水系和小城子水库,打造铁北生态湿地公园;依托宋家明沟建设市民休闲公园;依托纪家水库建设都市森林公园;依托红旗水库,建设开发区森林湿地公园;依托北十条明沟改造,建好君子兰主题公园;依托北三环路改造,建设城市园林景观公园。
  四、产业发展重点
  立足宽城实际,发挥比较优势,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牢固树立“工业强区、服务业兴区”的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型工业,稳步发展现代农业,做大做强具有宽城特色的园区经济、楼宇经济、集群经济、总部经济、品牌经济、服务经济等,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速升级为目标,重点发展面向生产、面向民生的商贸、物流、房地产、总部经济、社会服务、文化旅游等六大行业。
  商贸业。一方面以原有商圈和特色街路为基础,集聚发展要素,发展新兴业态,加快传统商贸业向现代商贸业的转型,促进服装百货、电子科技、家居建材等行业升级改造,扩充总量,提高层次。另一方面以新行政中心区建设为契机,在铁北地区构筑分区级商业综合体和特色商业街,推进北人民大街、庆丰路两侧商贸业的发展,营造浓厚的商业氛围,突出经营特色和现代化气息,积极培育信息、法律、咨询、金融等现代服务业。
  物流业。依托长江路经济开发区的集聚优势,以医药、生活日用品、汽车、生产资料聚散为方向,以发展第三方物流为重点,创新物流业态、搭建信息平台、培育品牌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构建层次分明、运转有序的框架体系,提升物流业信息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水平,打造吉林省最大、影响东三省、辐射东北亚的区域性现代物流集散地。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力争达到300亿元。
  房地产业。以旧城区改造和新城建设为契机,重点开发商业用房、高档社区、经济适用房和农村小康住宅。“十二五”期间,全区房地产开发面积达到600万平方米,基本完成三、四环区域的开发建设,并积极推进长客装备、热电一厂、长春石油库、铁北监狱等搬迁后原址的开发建设。
  总部经济。重点盘活金座、五环、春铁大厦等楼宇资源,并建设一批现代化商务楼宇,大力引进总部企业。
  社会服务业。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重点发展餐饮、娱乐、住宿、社区服务等行业,并不断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档次,改善消费环境。
  文化旅游业。通过对历史街区的改造和文化资源的整合,有机融入现代服务业态,大力发展具有古典风格和现代气息的文化旅游业。重点打造历史文化与警示教育旅游、都市湿地生态旅游、城郊乡村休闲度假游、都市时尚商贸购物休闲游等。
  (二)加快发展新型工业
  工业是经济振兴的基础。立足现有基础,面向未来需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工业生产园区化,实现集约经营、集群发展,逐步形成多行业支撑的工业体系。
  1、做大做强优势行业。按照项目集聚、土地集约、产业集群的要求,充分发挥产业基础,进一步挖掘增长潜力,通过引进、重组和改造,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提升工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依托长春市汽车、客车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围绕产业链延伸和零部件配套开发建设,发展交通运输制造业;借助我市丰富的农业资源,搞好其下游节点配套产品的开发和引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集聚能力,重点建设食品加工体系;围绕开发区的产业定位,以打造“前店后厂”为特色,发展地板、家具等木材深加工及建材工业。
  2、大力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长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园区要加快路网建设,完善水、电、热、气、通讯等配套功能,达到“七通一平”标准,为项目落位创造条件;宽城经济开发区的生活消费品综合加工制造园要尽快完成支路网建设,提升综合配套功能,促进园区扩规模、上水平。加快项目建设。长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园区在全力抓好长客装备搬迁的同时,根据园区功能定位,围绕汽车、客车主导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针对性引进零部件加工配套项目,实现园区集群效应和规模发展。宽城经济开发区的生活消费品综合加工制造园要依托现有资源基础和政策优势,推进现有项目建设步伐,尽快达产达效,同时扶持投产企业快速发展和规模扩张,培育龙头企业。“十二五”期间,集中区的项目摆放空间要达到8平方公里,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要达到20个。
  3、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引导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合资合作等方式,实施规模扩张,向股份制或集团型企业发展,鼓励其做大做强。大力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实现企业创新发展。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鼓励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名牌商标,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转型,推动绿色经济增长体系建设。鼓励发展生产型物流企业和建筑安装企业,实施集约化发展,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稳步发展现代农业
  结合我区城郊农业的特点,坚持工业拉动、城乡互动和科技促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
  1、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种植业重点建设专用玉米、绿色水稻、优质大豆等种植基地,打造特色君子兰、无公害蔬菜瓜果和观赏农业休闲体验园等农牧业示范基地。养殖业在巩固提高生猪、蛋鸡、奶牛等传统养殖业的基础上,积极扶持重点养殖大户,大力推进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
  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区、镇、村三级农业信息网络平台,促进家庭经营向提高集约化水平转变。倡导使用大中型农机具,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建立农副产品质量认证体系,打造品牌农副产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行龙头企业加合作社、带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3、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特别是做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就业安置工作。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积极发展订单农业、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多元化、集约化、市场化、精品化发展。全面落实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
  五、城乡建设与管理
  依据市、区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以建设长春北部现代中心区为目标,以旧城区改造和新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北部新城建设,强化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努力把我区建设成“现代、生态、环保、宜居”的和谐城区。
  (一)基础设施
  兼顾城乡发展,以构建“四通八达、功能齐全、交通顺畅”的路网格局为重点,全面推进路网、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功能。“十二五”期间,全区路网建设总里程计划达到291公里。通过立体换乘中心和地铁线的运营,建立南北快速通道。铁南地区对原有路网实施标准化街路建设;铁北地区以人民大街贯通、亚泰大街延长线及北三环至四环之间路网为重点,打通道路节点,建设立体网络,实现北三环以内建成区与三、四环新城区之间路网的连接与畅通。新建、续建行政中心区道路17条,改造北三环路等街路7条,新建三、四环区域规划路5条。宽城经济开发区要进一步完善内部路网,建设铁路专用线,为项目建设创造有利条件。长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园区要完成与302国道、开发区和北出城口相连接的主干道,以及园区内部的路网,并同步实施自来水、排水、供热、燃气、通讯等配套建设工程。增加公厕数量,新建垃圾中转站。完善村屯通路网体系,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二)城区改造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配套建设、梯次开发的原则,重点推进三个历史文化街区和老城区的改造。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要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加快改造危倒建筑,形成“一街一广场四片区”空间架构,并在保留城市历史文化与建筑的基础上,赋予新的内涵,注入观光旅游、特色商业等现代服务业元素。人民大街北段历史文化街区(火车站—胜利公园)要在现有改造成果的基础上向东西两侧延伸,进行整个街区的统一改造,增强街区活力,提升街区品质。中东铁路宽城子火车站历史文化街区要随着长客装备的搬迁,修缮和恢复凯旋路东10栋将校军官住宅和8个附属用房,打造百年铁路风情展示区和俄罗斯风情体验区。老城区改造的主要任务是改造新连片棚户区18块,新建住宅小区28个,规划占地面积541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760万平方米。同时启动北三、四环之间5平方公里区域房地产开发项目,推进长客装备、热电一厂、长春石油库、铁北监狱等搬迁后旧址的开发,并同步搞好改造区域的水、电、气等配套设施建设。
  (三)城市管理
  牢固树立“大市容、长效化、全天候、精细化”的理念,加强重点街路、重点区域的市容整治和城中村改造,创造干净、整洁、清新的城市环境。
  1、卫生管理。以长春火车站南北广场为重点,以创建标准化街路为依托,强化主次干道和繁华商业区的卫生管理,重点提升主干道路、广场景点、繁华区域、城中村、城乡结合部、长农公路出口等部位的环境卫生质量,消除卫生死角。落实除“四害”综合防治措施,推进垃圾袋装化管理。
  2、执法管理。全面实现依法管理城市,提高城市管理执法水平。拆除违章建筑、私搭乱建和“三小”,整顿户外广告板、灯箱、牌匾和横幅,清理违规占道、无照商贩,解决车辆违章停放、阻碍交通等问题,规范城市内各类施工,避免对市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3、小区管理。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发挥社区综合服务功能,实现亲情化、科学化、数字化管理。对小区全面推行物业化管理,破解弃管小区管理难题,提高物业企业的服务质量。开展文明小区达标活动,拟晋升国家级小区2个,省级小区8个,市级小区20个。
  (四)城乡一体化建设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方略,以推进小城镇建设为主攻方向,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推进小城镇升级晋档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实施兰家镇区改造、兰家河综合治理等工程,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加快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能力建设。通过土地占补挂钩试点,推进农民居住社区化。对因开发建设失去土地的农村人口,积极提供就业援助和社会保障,努力把兰家镇建设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经济发达、生态优良的都市农业示范区、新型工业集聚地、现代服务业增长极,并打造成全省明星城镇和省级卫生乡镇。
  六、资源与环境
  资源与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内容。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推进节约型城乡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可持续利用、适宜居住和创业发展的生态型园林城区。
  (一)节约利用
  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为核心,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
  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加大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力度,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努力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保护基本农田,有计划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各类建设用地,统一规划建设各类园区,提高土地利用水平。
  节约利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消耗量,在城市控制跑、冒、滴、漏,推进居民用水制度,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在农村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新技术,利用水利工程进行灌溉。
  节约利用能源。有效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大力推广高效照明产品。加强对公共娱乐场所、公共设施能源消耗的控制。加大对重点耗能企业的监管。
  (二)生态建设
  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对主要地表水体进行综合治理,开展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坚决控制地下水超采、滥采,有效治理流入伊通河的明沟暗渠。做好兰家工业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彻底解决辖区内地表水水质及流域断面水质。
  全面开展以村民饮用水供水设施、粪便污水排放处理设施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整治,切实改善农民生活居住环境。提倡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禁止使用非降解塑料地膜,及时清理白色垃圾,实施农业废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加强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监督,控制违禁添加剂及药物的使用。推行畜禽区域化、规模化、生态化饲养,加大防疫力度,严格防控各类疫病的发生。
  (三)环境保护
  坚持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同步、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环保执法与环境教育同步,实现由静态环境保护控制向主动环境专项整治战略转移,全面提高环境质量,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管理,突出解决污染扰民难题,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和良性开发。
  大气污染防治。进一步推广集中供热,全面取消城区小锅炉。治理不合格锅炉及除尘器,拆除废弃烟囱。建设标准油烟排放系统,推广使用油烟净化装置,推广使用率达到100%。加强城区绿化及软硬铺装,减少裸露地面;加强各类运输车辆管理,防止粉尘物质洒落;加强各类物料堆放场管理,防止扬尘污染。
  噪声污染防治。继续开展噪声达标区建设,达标区覆盖率达到100%。进行噪声专项整治,重点整治夜间施工噪声和娱乐场所噪声。取缔居民密集区噪声污染源。及时处理噪声信访案件,改善城市声环境质量。
  固体废弃物及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加强工业、化学、医用废物废渣管理,严格监管危险废物的产生、储运、转移、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过程。加强辐射安全许可证管理和放射源身份管理,确保辐射环境安全。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充分回收垃圾中的废旧资源。
  (四)城乡绿化
  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扩大城区绿地面积,重点建设公园绿地、街路绿地和庭院绿地。实施明沟改造,打造环境清新、景色秀美、水绿相映、宜居宜商的北部生态新城。
  加快主题公园建设。在新城的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地改造和新建各具特色的主题公园。实施北十条明沟与君子兰公园同步改造,打造绿色生态走廊。实施宋家明沟、纪家水库改造有机结合,打造以绿植、水系、亭台楼榭为景观,贯通南北的都市森林公园。依托伊通河北段改造和长东北湿地开发,建设伊通河西岸绿化风光带。依托雁鸣湖及串湖湿地,建设城市景观公园。
  加强街路及空地绿化。城区计划植树10万株,新增绿地面积145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搞好精品街路的绿化、美化、彩化工作,新植街路6条,补植街路50条。建设行政中心区环形绿带,打造集园艺、灯光、雕塑、建筑“四位一体”的城市特色景观。进行庭院绿化20个,社区绿化20个。依托新建社区、街心广场和历史建筑,打造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的绿化精品小区、精品广场。
  (五)循环经济
  积极培育以低碳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模式转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大对低碳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延伸产业链条。严格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依靠科技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区,严格审批制度,集约利用土地。
  七、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
  (一)精神文明建设
  以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为目标,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构造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为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2015年,进入全省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区行列。扎实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贯彻,在全区营造学理论、强素质、促发展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形成平等友善、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实施家庭美德建设工程,建立和谐的家庭邻里关系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实施职业道德建设工程,树立良好的窗口形象。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文明村、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和军(警)民共建系列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体能素质。开展创建健康城市、安全城市、快乐城市活动,将便民利民措施落实到社区、村屯和千家万户,提高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水平,确保流动人口中的孕期、育龄期妇女与户籍所在地妇女享有同等的卫生保健服务。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儿童身心素质,儿童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6.5‰以内,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27/10万以下。积极发展特殊教育,残疾儿童小学入学率达到98%以上,辍学率为“零”。
  (二)民主法制建设
  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自觉接受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积极支持区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职能,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在全区重大事务、重大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和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区依法自治相结合的社区管理体制。完善村务公开、民主议事规则,保障居民、村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力争所有的村达到市级示范标准,50%的村达到国家级示范标准。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从严治政,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全面落实“六五”普法任务,深入推进“法治宽城”建设,强化法律服务和司法监督。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推进廉政建设法制化。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推进地方志编制工作,依法管理档案事务,争创国家二级档案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严格监控重大危险源,有效防范和治理重大事故隐患。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着力解决征地、拆迁、回迁等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快建立顺畅的社会矛盾预防、发现、解决机制,拓宽居民的法律诉求渠道。加强和改进法律援助,不断满足群众获得法律援助的需求。
  八、社会事业与民生改善
  坚持民生工作优先,着力完善社会管理,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困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
  (一)科学技术
  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先导和支撑保证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应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托科研院所,扶持中小型科技企业创立研发中心,为优势特色产业提供科技支撑。以信息化建设项目为依托,改造传统制造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轨道客车、信息等领域加强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增加政府投入,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决算支出的比例达到1.3%以上。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和科技信息网络中心,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提供平台。
  (二)教育事业
  以“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为宗旨,围绕“均衡、优质、特色、协调”的发展目标,以发展基础教育为前提,以实施“二三三五”战略为载体,完善“一体化”管理机制、督导评估机制,强化标准化学校建设、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信息化平台建设,深化德育改革、课程改革、体制改革,实施平安校园工程、依法治教工程、共同体发展工程、特色创建工程、文体工程,通过机制建设、策略创新,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及管理的整体水平。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完成全部中小学校舍的加固和改造,改善办学条件、完善学校配套设施,提高区域教育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区域教育的“均衡度”。
  (三)医疗卫生
  以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为出发点,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建立以保障群众基本医疗为主体,适应群众不同需求的医疗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建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两级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完善以区医院为龙头,以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为主体,以农村医疗为重点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实现社区首诊,一般病、常见病、慢性病不出社区。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逐步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提高经费标准。强化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设,防止重大传染病流行蔓延。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推行参保人员就医“一卡通”制度。加强对医疗行业的监管,规范医疗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医患关系。
  (四)文化体育
  文化事业以繁荣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全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光复路旅游文化园区,打造以艺术品创意加工、旅游纪念品开发、北方萨满文化为特色的文化区域。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兴办国家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项目。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构建基层文化服务体系。街、镇要建有3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活动站,社区、村要建有1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活动室。大力发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精心策划群众文化活动,有针对性开展“一街(镇)一品牌”特色文化活动。打造“娱乐于民的一公里文化圈”,使居民在走出家门一公里范围内就能享受公益性文化服务。广泛开展文化下乡、文化进企业、大型文艺演唱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文化活动健康发展。整顿规范文化市场,推进网吧、音像制品、书报刊出版物规范经营。
  体育事业以增强人民体质,满足群众体育文化需要为目标,构建面向大众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坚持体育社会化发展方向,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继续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00%的社区居委会、50%的行政村(屯)建立起体育活动指导站。区级体育单项协会达到7个,街、镇单项体育协会达到2个以上,学校体育俱乐部达到10个以上。加大全民健身工程投入力度,整合体育资源,使居民走出家门8—10分钟即能到达一处健身场所。每年举办一次全民健身运动会和单项体育竞赛活动,街、镇群众体育活动每年达到5次以上。到2015年,全区体育人口达到50%以上,市民综合身体素质达到全市先进水平。全面贯彻《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到2015年,全区中小学开展重点项目学校达到10%以上,开展重点项目中小学俱乐部达到10家以上。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兴建集田径、足球、体育训练、比赛,以及群众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宽城区体育中心。
  (五)人口与计划生育
  认真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应对人口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坚持把人口发展变动作为城市规划、产业发展、市政建设、改善民生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密切关注人口质量、结构及分布变化,不断提高民生工作水平。继续实施“情牵新生命—优生优育促进工程”,强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积极推进以孕前干预为重点的一级干预,协调推进二、三级干预,努力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到2015年,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2.96‰以内,全区总人口控制在43.8万人。
  (六)民政事业
  以“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为主线,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建立比较完善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和灾害应急救援体系,使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力求做到应保尽保,人均月平均补助标准年均递增8%。提高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水平,力求使符合救助条件的患病群众能全部得到救助,人均直接救助标准达到1700元。完善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内部功能,“五保”对象供养率达到100%。开展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广泛实施贫困助学、病困救助、灾难救援等慈善救助项目。建立救灾应急预案,进一步规范捐赠资金、物资的接收、管理和使用。深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全区新建社区10个,创建省级精品社区15个、特色社区10个、示范社区5个。优化配置社区服务设施,培育壮大社区服务队伍,增强社区服务业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建设一处有400张床位的公办养老机构,每个社区建设一处不低于100平方米的日间照料站。深入搞好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教育,协调军队开展具有时代特色的军民共建活动。提高优待抚恤保障水平,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区“七连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做好行政区划调整和勘界工作,实现地名管理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开展殡葬法规宣传教育,进一步规范收养工作。加大婚姻法执法力度,保障公民婚姻自主权利。
  (七)就业工作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认真贯彻落实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十二五”期间,新开发就业岗位5万个,新增就业人员4万人。积极鼓励全民创业,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注重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岗位。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再就业。加大社区工作力度,拓宽保洁、保绿、保安和餐饮服务、家电维修、家政服务等多种就业渠道,重点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重点解决夫妻双方失业、贫困残疾人等困难家庭的就业。积极拓展公益性岗位,保证困难群体能够及时就业。强化与职业教育、中介机构、用工企业的联系,及时有效的安排就业。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八)社会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完善制度,稳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再就业,构建多元化救助模式,促进劳动关系和谐。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险范围,实现参保结构多元化。实施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与城市低保联动机制,不断提高城乡低保水平。适当提高残疾人低保标准,提高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鼓励个人参与储蓄保险和商业保险,形成多种保险形式相互支撑的社会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事业单位参保。加快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改革,将城镇从业人员全部纳入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工伤保险政策,大力推进高风险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将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和有雇工的工商户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关注老龄人生活,完善老龄社会服务体系,为老龄人的生活提供便利条件。关注低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积极推动社会互助,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九)公共安全
  加强公共安全防范,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加强消防设施投入,保障消防工作经费;严肃隐患排查,加大整改力度,重点加强对人群集中的公共娱乐场所监管。加强安全生产监察,严肃整改安全事故隐患;加强对高危行业监管,严厉查处违规、违章作业现象;加强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食品、药品行业监管力度,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强化制度建设,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规范行业管理,不断加大安全工作执法力度。建立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机制,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提高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维护公共安全,打造“平安宽城”。
  九、主要保障措施
  (一)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坚持改革开放,是化解各种矛盾、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着力打造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以大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有效性。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支持区重点企业扩大经营,拓展市场。密切与有关城区、开发区的经济关系,共同推进北部新城的协同发展。整合资源要素,逐步把企业改造成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加快企业战略性重组,推进重点领域形成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同时,不断深化和推进教育、卫生、城建、农村、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提高政府的诚信力。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降低行政成本,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二)加快项目建设,打造集群效应
  项目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强化项目管理与服务,进一步落实重点项目目标责任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责任链条。坚持政策向项目建设倾斜,要素向项目建设集聚,指导和帮助企业完善各项前期手续,保证项目合法、合规,按期开工。主动与项目单位加强联系,搞好服务,形成合力,妥善处理项目建设中的相关问题。突出抓好大项目,力求抓住不放,抓出成效。“十二五”期间,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积极构建项目支撑体系,拟实施重大建设项目40个,预计总投资额698亿元。其中,工业项目5个,主要有国电吉林龙华集团热电一厂迁建一、二期工程,长春轨道客车装备有限公司机车厂迁建等项目,预计投资额85亿元;服务业项目15个,主要有农资物流园、金达洲汽车贸易园、北城城市综合体等项目,预计投资额320亿元;基础设施项目5个,主要有三、四环基础设施建设,长春轨道客车装备产业园基础设施等项目,预计投资额92亿元;地产开发项目10个,主要有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团山地块改造、三四环之间开发、热电一厂及长客装备原址改造等项目,预计投资额194亿元;民生项目5个,主要有长春市中心医院、长春市心理医院、湿地公园等项目,预计投资额7.5亿元。
  (三)实施投资拉动,促进经济增长
  坚定不移地实施投资拉动战略,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投资、消费协调拉动转变。进一步规范投资行为,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提高投资效率。调整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提高投资强度。多渠道、多形式融通基本建设资金,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外资和域外资金。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调与合作,积极争取信贷资金。落实工程招标制和法人责任制,吸引社会资金联合办学,联办医院,联办文化体育事业。引导民营企业进行资本扩张,投资兴办各类企业和社会福利事业。
  (四)大力招商引资,积蓄发展后劲
  招商引资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深入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建立招商引资绿色通道,积极探索招商引资的新途径、新办法。加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主动对接发达地区合作项目,重点吸引大财团、大公司、大企业来我区投资兴业。实施引资与引智有机结合,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围绕产业布局和发展定位,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商,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积极参加各种展会和招商活动,搞好重点项目推介,吸引更多的客商来我区投资兴业。拓宽招商引资渠道,通过网上招商、以商招商、上门招商等多种途径,主动出击,积极争取项目、争取资金。加大总部单位引进力度,提高总部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搞好项目策划与包装,充实项目库,建立项目群,创造产业后发优势。优化招商引资环境,打造招商引资政策洼地和软环境服务高地。
  (五)优化资源配置,集聚发展优势
  加快发展进程,离不开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在规划编制上,围绕宽城发展的总体定位和产业布局,对已经形成的宽城经济开发区规划、北部新城规划、长春轨道客车装备产业园规划、兰家小城镇规划等区域规划抓紧论证并组织实施。在土地利用上,进一步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千方百计满足项目用地需求。充分利用开发区土地收储中心这一融资平台,有序推进土地资本运营,最大限度获取土地收益。在资源调整上,积极推进长客装备搬迁、监狱迁建、历史街区改造、三四环区域基础设施配套等项重点工作。在舆论宣传上,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系列宣传,打响宽城品牌。在人口集聚上,依托城市重心北移和地产开发,促进人口向铁北区域集聚,以人流带商流,以商流促物流,提升北部新城的城市化水平。
  (六)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努力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2万人,比“十一五”期末增加0.7万人,年均递增率达到6%。改善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到2015年,全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达到1万人。实施“专业技术人才接续计划”,搞好知识更新和短缺人才培养,每年培训专业技术人员3000人。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15年,中、高级技术工人达到技能人才总数的50%以上。积极开展引才引智工作,重点做好高层次和紧缺人才的引进工作。重视本地人才挖掘,充分调动本地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七)坚持诚信立区,创造优良环境
  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环境是“第一要素”的理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造优良的投资创业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打造诚信政府、效能政府、透明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营造开明开放的经济环境,放宽市场准入限制,修订并落实促进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营造公正文明的法制环境,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公正执法、依法经营,使客商能安心、放心地创业发展。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加强公务员培训,增强业务素质,提高办事效能,改进工作作风,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优质服务。营造宽松的人文环境,树立人人关心宽城,人人热爱宽城,人人为宽城做贡献的氛围。强化社会监督、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确保政府工作运转畅通有序。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各级干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努力塑造“爱民、廉洁、务实、开放、民主”的新形象。
  (八)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规划落实
  为了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区委、区政府成立“十二五”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负责“十二五”规划的统筹、指导、协调、督查、考核等项工作。围绕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自上而下进行指标分解,形成纵横交错的指标体系。层层建立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并把考核结果纳入单位或部门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中进行考核。建立规划实施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定期向区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规划实施期间,由于形势变化和规划实施进度等特殊原因确需进行必要的调整或修订时,按照有关程序报请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附件:

长春市宽城区“十二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一览表.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