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程宝山
各位代表:
我受区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提交宽城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
一、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6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确定的“改造大铁北,建设新宽城,打造长春北部现代中心区”的总体发展战略,团结协作,克难攻坚,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效果。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45.9亿元,同比增长20.8%,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0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预计实现2.8亿元,同比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预计实现11.8亿元,同比增长53.2%;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实现31.3亿元,同比增长12.6%。全口径财政收入预计实现10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76.3%。其中区级留用收入33697万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99.6%。
(一)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加大对工业支柱行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培育年销售500万元以上的工业规模企业,实施“成长型”工程,定期进行生产调度,积极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推动了规模企业的发展壮大。全区工业规模企业已增至40户,全年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1.3亿元,同比增长19.8%。兰家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较快,修筑主干道路7500延米;引进各类企业81户,投资额18.9亿元,占地面积17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8万平方米。华凯汽车有限公司在园区内开工建设的6万平方米低速车总装车间已投入运营,形成年产卡车5000辆的生产能力。
(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依托长江路经济开发区的政策平台,积极运作和不断加快环铁商贸园区和东北亚物流园区建设,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规模的扩大和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和东北鞋城、中韩友谊商厦等重点项目,为环铁商贸圈建设增加了新的亮点。东北亚物流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较快,已有20户企业签订了入驻协议,投资额56.1亿元,占地面积657万平方米。随着区政府北迁和523台旧址区域的开发,促进了铁北区域房地产业的全面开花和土地增值。
(三)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压缩普通玉米种植面积933公顷,引进新品种20个、新技术5项。蔬菜商品量预计达到14万吨,肉类总产量预计达到2.2万吨,奶类总产量预计达到1.7万吨,禽蛋总产量预计达到1.12万吨。完成农田水利综合土方量10万立方米。完成造林面积14.9公顷,植树1.8万株。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3500人。兰家生态农业园区开发新菜田1000公顷,修筑沙石路45公里,打井576眼,引进保护地生产大户29户。兰家镇被批准为省“十强镇”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上台子、广宁、隆西等村被分别列为省、市、区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006年,全区农业总产值预计实现4亿元,同比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4800元,同比增长10.3%。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创历史新高。把固定资产投资摆到重要战略位置来抓,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实现45亿元(含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134.4%。目前,全区共有投资项目81个,其中1亿元以上的大项目12个;在建项目64个、竣工项目17个。积极探索招商引资的新形式,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房地产开发、加工工业和物流产业等领域。2006年,全区预计引进内资50亿元,同比增长160%;预计引进外资2200万美元,同比增长10%。新注册企业493户,其中总部经济61户。
(五)民营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紧紧围绕“大开发、大改造、大发展、大创业”这一主题,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用产业发展推动开发创业、改造创业、招商创业、自主创业,使我区的全民创业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2006年,全区民营经济增加值预计实现38亿元,同比增长22%;民营经济税收预计达到6.7亿元,同比增长86%;民营企业户数达到2500户,同比增长35%;个体工商业户达到1.6万户,同比增长23%;从业人员达到7.5万人,同比增长13%。全区有18户企业被评为长春市50强、服务创新等先进民营企业。
(六)企业改革任务圆满完成。全力推进国企改革攻坚工作,市政府划转我区的17户原市属国有企业已全部实现 “单退出”,其中有16户企业实现 “双退出”;有1户企业完成破产立案,这标志着我区的国企改革工作已经全部结束。同时,企业资产重组工作也取得新进展,其中有4户企业寻求到新的合作伙伴;文具厂全部完成改制工作;长春锅炉厂等2户企业实现整体转让;长春材料试验机厂依法进入破产程序。区属企业改制工作有序进行,按“并轨”政策操作完成改制2户,进行股份制改造2户,进行企业出售3户,清理靠挂企业8户。
(七)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以“环境优区”和创建国家卫生城为目标,强化城市管理各项工作,我区荣获全市城区市容环境卫生综合评比第二名和城建管理第一名。棚户区改造预计完成拆迁量120万平方米,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62.2%,盘活土地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市里投资5.5亿元,完成了长新路等“五路一桥两出口”工程建设;区里自筹资金启动了北四环路102国道以西2公里路段,并完成了行政中心区内的道路征地拆迁工作。全区进行绿化投资210万元,新建绿地22块,新增绿地面积7.3万平方米。523台迁建顺利实施,新台建成并投入使用,旧址周边区域开发建设正在加紧进行,机关行政办公楼预计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
(八)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申报科技进步奖和各类科技项目39项。“农业科技创业园”全面启动,投入科技专项资金20万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我区被评为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工作,取缔无证诊所30户。全区开展文化进社区和全民健身活动,进行各类专场演出30场;在第十五届省运动会上,我区获得总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光复路旅游文化区完成总体规划,并投资230万元对光复大路周边重点街路进行了翻修和改造。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全区人口出生率为3.2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3‰。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70%的社区实现了与市局的网络对接。截止10月末,全区共有城乡低保对象6579户、14697人,共发放低保金1121.88万元。全区新开发就业岗位24169个,安置就业人员22746人。
总体上看,2006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较好,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经济拉动型的大项目少;主导产业支撑能力弱,产业集群程度较低;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南北落差较大,招商引资缺乏吸引力。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安排
2007年,是我区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改造大铁北,建设新宽城,打造长春北部现代中心区”战略的关键一年,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要应对诸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因此,按照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的部署和要求,为实现今后五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39.4%、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递增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50.9%、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年累计达到200亿元的奋斗目标,确定2007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加快经济崛起,构建和谐宽城”这一主题,以宽城区政府北迁为契机,以建设宽城新中心区为主线,全力推进“五园两区”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势,完善基础设施,打造优良环境,发展产业集群,提升城市中心功能,增强综合竞争实力,着力解决制约宽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难点问题,确保全年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按照上述总体思路,依据“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经济增长幅度,并结合我区的发展实际,初步拟定2007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计划55.1亿元,同比增长20%。全口径财政收入预算73816万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计划58.5亿元,同比增长30%。引进内资和外资计划分别是65亿元和242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0%和10%。规模工业企业产值计划12.5亿元,同比增长11.5%。农民人均纯收入计划5376元,同比增长1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97‰以内。按照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3.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1亿元。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突出抓好工业生产,促进全区经济整体升位。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大对规模企业的扶持力度,促其调整结构、规模扩张、做大做强。同时,抓好工业大项目,积极培育新的规模企业,为我区工业发展储备后续力量。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重点加快兰家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既要利用政策优势、区位优势,提高招商引资的档次和质量,又要帮助和引导项目单位完成投资规模,争取早日达产达效。加快企业资产重组步伐,盘活区域内闲置资源,尤其对于城区内的工业企业,要采取嫁接、转让、重组等方式,盘活土地、厂房、设备等存量资产。
(二)优化提升第三产业,促进城市服务中心区建设。围绕城市服务中心区建设,做活商贸服务业、做热房地产开发业、做强高端物流业,实现铁南、铁北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进而扩充第三产业的总量和规模。充分发挥长江路经济开发区的拉动作用,提升铁南区域商贸企业的层次,推动商贸园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的建设步伐。抓住宽城区政府北移,亚泰大街、人民大街向北延伸带来的机遇,加快招商引资步伐,重点抓好北人民大街两侧的商业开发和523台旧址区域的城市服务中心区建设,构造南北呼应,协调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格局。以523台迁建和规划建设宽城新中心区为契机,加快发展房地产业,以此带动建筑、建材、化工、运输、物业、社区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三)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进一步调整种植业结构,压缩普通玉米种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连片开发新菜田,形成规模优势,积极打造绿色食品品牌。加快牧业小区建设,大力发展规模饲养。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推行公司加农户、公司加基地的产业化模式,形成农业产业化链条。
(四)加强项目引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手段,建立招商引资绿色通道,重点引进工业项目、商服项目、物流项目和税源项目。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合作,主攻大产业、大公司、大项目。全力抓好固定资产投资,定期召开调度会议,层层落实目标包保责任制,加强项目统计和考核,提高资金到位率。紧紧围绕现代制造业、商贸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房地产开发业“五大产业”,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开发和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具有全局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对于重点项目和大项目,要采取超常规措施,全力推进,抢时间、抢进度、保质量、保工期。
(五)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良好氛围。突出抓好人民大街南北贯通及无缝商圈、区政府北迁及523台旧址区域开发、北湖中心区规划建设等重点项目,进而从根本上改变铁北地区的城市面貌,塑造宽城新形象。同时围绕构建和谐宽城,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宽城区总体发展战略,提高我区的知名度。有效发挥长江路经济开发区的政策优势,用好、用活、用足各项优惠政策,促进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加强对项目单位的指导与服务,落实“首问负责制”、“首办负责制”等服务措施,提高“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水平。
(六)协调发展各项事业,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在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加快城乡建设步伐,积极争取市里的资金支持和项目倾斜,重点完成北四环路、跨“北湖”桥梁、北人民大街延伸及宽城行政中心区等6项路网建设工程。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争取年内完成所有棚户区的改造任务。继续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大力推进宽城科技创业园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孵化科技企业,使其成为我区招才引智、科技创新、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整合教育资源,积极推进优质高中综合教育楼建设工程。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铁北新医院建设。积极开辟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全力抓好光复路旅游文化区建设。认真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增长。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年内开发用工岗位26100个,安置就业人员24566人,分别比上年增长8%。
各位代表,2007年我们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我们决心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和依靠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开拓进取,务实创新,奋力拼搏,为全面完成2007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全面实施“改造大铁北,建设新宽城,打造长春北部现代中心区”战略做出积极的努力和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