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春市宽城区人民政府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五公开 > 政协提案

关于促进我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建议

时间:2018-12-11 14:30来源:区政协
【字体: 打印

  提案编号:2018D07

  提 案 人:王艳刚   长春市宽城区柳影街道办事处新月村君子兰基地

  提案内容: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民生之源,近几年来,我区深入贯彻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把推进全民创业、促进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来抓,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带动就业活动,有力推进了就业再就业工作。

  我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中有以下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

  从创业方面看,主要表现在:

  一是创业宣传的声势不够大,宣传面不够广,还没有形成创业就是就业的社会氛围。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民众积极参与创业的社会氛围不够浓。

  二是全民创业的意识不够强。外出打工的多、回归创业的少;等待观望的多、投身创业的少。有的守家恋乡、安于现状,满足小富即安;有的办法不多“等、靠、要”,宁愿选择被动就业,不愿选择主动创业。无论是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还是农村转移到城镇务工的富余劳动力,很少寻求创业之路。

  三是适合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机会不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较低。高校毕业生有的创业后,因缺乏创业的能力和技能,社会资源匮乏,职业发展方向不清晰,导致其创办的企业存活期较短,成功率较低。

  四是创业的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创业信息不畅,创业项目缺乏引导,创业融资难,创业人才匮乏,创业场地有待配套,创业服务有待改善。

  五是创业者创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我区虽较早开始开展创办和改善企业培训,虽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创业培训还是不能覆盖到所有需要创业的人员,为创业人员的创业能力提升培训较少,没有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实践的孵化基地。

  从就业方面看,主要表现在:

  一是就业观念陈旧。城镇很多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观念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高度依赖政府的安置,缺乏适应市场选择职业的主动性。

  二是失地农民的安置就业,尤其是“4050”人员的就业难度大,影响社会的稳定。

  三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不可忽视。

  四是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据调查,企业技能型工人需求较大,而城乡劳动者有的又因缺乏技能找不到工作。五是就业指导协调的力度较弱,重职业推荐轻职业指导。对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受训内容与农民工的需求有差距。

  对我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建议

  1、进一步营造社会氛围,切实提高劳动者素质。一是营造社会氛围,大力倡导创业是时代的潮流,创业是时代的责任,创业是时代的需求,自主创业光荣。加大创业光荣宣传的力度,系统地宣传创业政策、创业项目、创业环境、创业典型,营造人人想创业,人人敢创业,人人会创业的社会环境,营造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政策扶持创业的社会氛围。二是树立创业就是就业,就业必须创业的理念,让广大劳动者尽快从计划经济体制中形成的就业观念中解脱出来,以市场为导向,以技能为支撑,根据企业需求,转变自身观念,寻求创业就业。

  2、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创业就业提供服务。一是整合现有公共资源,为我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服务。我区积极组织建立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和创业项目资源库,更好地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创业培训、政策咨询、小额担保贷款和创业跟踪服务。二是积极推进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发展,加大对创业者的资金支持,让小额贷款进一步催生“创业潮”。进一步降低或取消反担保条件,增加贷款有效需求,延长贷款期限。三是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就业服务工作。积极引导有关部门在人才招聘中优先吸纳在校大中专毕业生,不崇外排内,切实落实好已出台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优惠政策。

  3、全面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帮助就业弱势群体解决困难。当前,我区就业弱势群体,主要是城镇居民中年龄偏大、劳动技能单一、文化素质较低的下岗职工,政府各部门一是要充分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和稳定就业的功能作用,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及时有效地帮助困难企业解决问题,稳定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要积极帮助就业弱势群体转变就业观念,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提高他们适应岗位变换的能力。三是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吸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4、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水平,为创业就业提供人力资源。根据城乡就业和农村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进一步加强培训工作,改进培训方式,拓宽培训领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点培训,努力做到培训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当地重点工程和建设项目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要通过培训,培育、扶持特色劳务品牌,不断提高劳务品牌的就业竞争力。同时,要积极探索通过减免培训费用,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通过提高培训补助标准,给生活困难的农民工发放生活补贴,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进城务工的农民,进行集中脱产培训;通过对城镇下岗失业“4050”人员和失地农民“4050”人员,进行脱胎换骨的就业意识和专业劳动技能的强化培训,通过尝试建立城乡适龄劳动力强制培训,加大在职培训和转岗培训力度,普遍提高城乡劳动者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