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动能激发新活力——2017年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笔
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将继续为中国经济在转型阶段持续健康发展指明正确路径。而今年我省在新一轮振兴发展中奏响的一个个强音中,这条主线的脉动颇为有力。
供给侧发力,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我省今年亮点多多——
去产能——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同比下降38.5%,钢材产量同比下降16.5%,水泥产量同比下降5.3%,铁合金产量同比下降25.7%;
去库存——8月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下降7.7%,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长24.7%,比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快9.8个百分点;
去杠杆——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加强企业自身债务杠杆约束,支持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企业资产负债率稳中有降;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2.7%,比上年同期下降2.3个百分点;
降成本——1至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比上年同期减少0.52元;
补短板——年初以来,政府着力补基础设施短板,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年初的6.3%上升到前三季度的14.3%。
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吉林发展新路更加清晰。
改革成强劲推手,长春经济走出“双8”曲线
长春在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版图中举足轻重。在经济新常态下,长春肩负着对标高位、跨越发展的历史使命。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长春今年强化落实“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重点推进10个方面、133项具体改革任务,奏出了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乐章中的最强音。
今年上半年,长春经济运行走出鼓舞人心的“双8”增长曲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100亿元,同比增长8.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300亿元,同比增长8.3%。长春的经济增速居东北四市之首,实现了规模与质量的同步提升。
“双8”的背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力推动。其中,最大亮点就是多点共进,四处开花,长春产业结构单一的情况正在改变,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今年上半年长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7%,生物医药、光电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3.3%,农产品加工业增长12.7%。随着华为、浪潮云计算中心等一批新项目达产达效,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
在长春新区的航天信息产业园建设现场,投资36亿元的一期主体工程已经接近尾声,预计今年年底将投入使用。依托吉林省科研力量及长春新区先进装备制造、光电及卫星技术发展优势,航天信息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将形成空、天、地一体化的遥感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对下游产业形成龙头带动作用。目前,长春新区大项目建设热潮涌动。
长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路表示,长春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融合发展,通过近一个阶段的努力,“工业经济多元化、高端化和稳定性明显提升”“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取得阶段性成果。
改革促转型升级,从市场中找方向增活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依托我省的特有优势创新、创造供给,生产出更多科技含量高、质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提高吉林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吉林省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以及10大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出台;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等传统支柱产业新活力加速形成;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建筑、旅游等新的优势产业持续壮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卫星及通用航空、精密仪器与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吉林1号”实现5颗卫星在轨运行,中国标准动车组实现批量生产,“复兴号”已在京沪线正式运营……
精彩的片段闪回,鼓舞人心,振奋士气。
12月4日,记者再次走进首钢通钢,“电炉”的记忆无法抹去,但伤感的情绪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车间里的钢花四溅,是工人们的士气高昂。
今年8月2日,首钢通钢集团公司召开了“去产能电炉动力装置拆除”启动会。一声令下,昼夜奋战,半个月间电炉动力装置、冶炼装置全部拆除完毕。
在去产能上做“减法”,继而精准出招,组合发力,“减法”产生“加法”效应。通钢公司在设备创新管控降耗上连环举措频出,激起创效源头活水,唱响了降本增效路上的“好声音”。
首钢通钢吉林焊管公司在供给侧一端写出一篇好文章!今年前三季度,公司承接客户特殊端面、特殊要求订单25个,品种规格数量32个,总量800吨。数量虽然不多,但细算一下,竟然比普通焊管当期平均售价高出1400元/吨。产量规模导向转变为效益导向,从市场中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奇招。
日前,由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首批美国波士顿橙线地铁车顺利下线,预计在本月运抵美国。这是国内首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美标地铁车,相比波士顿既有线路运营几十年的“老爷车”,这批地铁车辆将极大地改善美国乘客的出行体验。该车采用不锈钢车体,运营时速为每小时102公里,车辆服务年限达30年。
目前,中车长客已成为行业内唯一一家同时拥有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轨道客车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国家级研发试验机构的企业。以自主研发的CRH5型动车组网络控制系统为标志,中国高铁核心技术完成了从“国产化”向“自主化”的转变,中车长客带着它的标准动车组从此走上了世界大舞台的中央。
改革助力补短板,薄弱环节产生新动能
工业“一柱擎天”和结构单一的“二人转”产业体系,确实是制约吉林振兴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总量不大、结构不优的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一大“短板”。
调整的文章怎么做?突破口之一,就是补齐“服务业”发展短板。
我省牢牢抓住“加快发展服务业”这个牛鼻子,一批关键性改革方案、关键性举措相继出台。
今年我省围绕汽车、轨道客车、卫星等产业,突出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和检验检测等服务业,我省着力培育民营经济发展新动能。主要是引导民营制造业企业创新生产经营模式,拟选择10户民营企业开展制造业服务化试点,重点推进100个服务业重大项目和42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倾力打造吉林服务品牌。
这场战役,激励地方你追我赶,动起来、干起来——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6%,占GDP比重达到40.3%。
放眼当下,现代金融、信息、物流等产业不断做大做强,为经济稳增长提供着强劲动能;“淘宝特色中国”吉林馆上线,吉林“村淘”遍地开花,农产品“链”上大市场;全域旅游的“种子”破土而出,“旅游”遍地开花,不断凸显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这些精彩的亮点集结在一起,何尝不是服务业节拍激越、跨越发展的生动诠释。
与此同时,我省还集中力量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集安至通化、吉林至荒岗、辉南至白山、长春至拉林河、长春机场至吉林等812条高速公路续建、新建项目有力推进;长春至白城、白城至镇西、长春地铁1号线、通辽至四平电气化改造4个铁路项目顺利竣工;白城、松原机场通航,“一主六辅”机场格局全面形成,长春龙嘉机场跨入千万级机场行列、二期扩建工程进展顺利……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道路上培育发展新动能,激发振兴新活力,吉林人奋勇前行。 (赵广欣 聂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