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春市宽城区人民政府网站!

一网搜 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专访二十大代表吴亚琴

“破大院”缘何成为幸福家园

时间:2020-09-03 10:59来源:吉林日报
【字体: 打印

在长山花园社区,居民们有管吴亚琴叫大姐的、有叫阿姨的、有叫闺女的,在他们心中,吴亚琴就是亲人。

吴亚琴在调解纠纷。

在居民心中,吴亚琴就是大家的“主心骨”。

吴亚琴在帮居民缝被子。

社区为残障人员和老年人提供各种暖心服务。

多年的真心付出和不懈努力,吴亚琴实现了她的“花园社区”梦。

吴亚琴把自己的好做法讲授给大家。

  长春市宽城区团山街道长山花园社区,位于城乡接合部,曾是典型的老旧散弃小区,环境脏乱差,各类矛盾突出。在社区党委书记吴亚琴的带领下,社区党员群众经过20多年的努力,如今长山花园社区已经脱胎换骨、破茧成蝶,成为远近闻名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视察时来到长山花园社区,社区居民欢欣鼓舞。记者日前再次探访长山花园社区,破解社区巨变的密码。

  夏末秋初的长山花园社区树绿花开,景色怡人。清晨的暖阳里,几位居民在凉亭里闲话家常,还有三五成群的老人坐在一起打牌、下棋;空地上孩子们欢快地跑着跳着,健身器械上,两位老人正在锻炼,身姿矫健……

  干净、整洁、美丽、祥和,是今天的长山花园给人的印象。很难想象,曾经的这里,是一个“破大院”,下岗失业居民多、流动人口多、老年人多、贫困人员多。社区的变化,始于一个人、一个梦。

  吴亚琴和她的“花园社区”梦

  “那时候太难了!”回忆起20多年前社区的景象,长山花园社区党委书记吴亚琴深有感触。她说,长山花园社区前身是吉林省胜利零件厂家属宿舍,盖完房子还没有完全竣工,大家就搬进来了,当时到处都是建筑留下的大土堆,根本没有路,出了门得上“山”,回家得先下沟,底下才是进户门,下雨天整个小区里都是黄泥,脚得裹着塑料袋走出烂泥洼。老旧散、脏乱差,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自行车得扛着走出小区才能到路上,遍地垃圾,蚊蝇滋生,企业经营得不好,也没有精力管家属区。“我用‘五个不了’来形容吧:屋冷过不了冬,房漏遮不了雨,窗漏挡不了风,门破防不了盗,路差走不了车。”

  1995年,厂里决定派吴亚琴来社区工作,最初她并不情愿。“当时我是厂里的一名中层干部,我觉得那个年代居委会是‘大妈’干的活儿,我才34岁,以为工作内容就是检查卫生、收拾卫生,调解各家的争执、矛盾等,我觉得不适合自己。后来社区发生了突发事件,我就来报到了,一干就是26年,从不愿意干到愿意干,也是我人生的成长过程。”

  吴亚琴干起工作总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她付出真心为老百姓干实事,老百姓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通过吴亚琴的努力,社区居民也越来越把社区当成主心骨,大事小情都来社区求助,吴亚琴接到群众诉求也从不推脱、从不躲避,四处沟通、八方协调,总是尽自己最大努力为辖区居民谋福利。

  2001年长春市成立社区时,吴亚琴当选社区书记。“团山街道各社区都是以‘山’命名的,街道一个书记建议我们就叫长山路社区,我说书记我有个请求,想叫‘长山花园社区’,当时他就笑了,说‘吴书记,你一棵苗、一朵花都没有,叫花园社区?’我说,居民都选我当书记了,我想带领党员群众将社区建成花园社区,这是我的理想。”

  社区初创时期没有钱,吴亚琴就带领党员在公交站点卖雪糕、捡矿泉水瓶……用一点一滴攒下来的钱买了227棵丁香树苗,美化小区环境。

  吴亚琴用她和社区党委的实际行动感动了居民,密切了干群关系,让社区居民紧紧地围绕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与社区拧成了一股绳,社区开展其他各项工作自然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经过多年努力,在各级党委支持下,社区修了路,实现了集中供暖、更换了楼宇门窗,绿树成荫,花香四溢,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社区”。

  “我们终于实现了当初的社区梦想。不仅环境改变了,人的思想意识也有了重大转变,从过去的消极、玩世不恭、牢骚满腹,到现在积极向上、人人争当志愿者、人人愿意为社区建设出力,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两大改变是我们最大的收获。”说起社区变化,吴亚琴满是欣慰。

  从“全员失业”到“充分就业”

  作为曾经的国企职工,吴亚琴经历过难言的生活窘迫。“那时候我们厂刚从大山里搬到城市,工厂好的时候一年开7个月工资,不好的时候开两个月工资。”为了生活,吴亚琴在下班之后靠摆地摊、做西服补贴生活。“就业对我们来讲那是最重要的事,现在想起来,真是满腹辛酸。很多居民到水果和蔬菜批发市场捡菜、捡水果吃,居民们还上水果批发市场干活,叫“捡烂儿”,工作一天10个小时才给三四元。

  那个时候大多数人的思想还是依赖于工厂,只有些思维比较活泛、学国家政策比较好的人,觉得应该出来干点啥。“1993年我也请了假,到一百(商店)去卖羊毛衫。当时厂里不开工资,孩子上学可困难了,我去商店帮着卖羊毛衫,才能也凸显了:为别人服务就是尽心尽力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卖衣服的时候给顾客介绍适合的衣服,得到了顾客的认可。我干了1个月,挣了240元,比在单位挣的还多。”后来厂里领导要求吴亚琴假期满了回来上班、服从组织的分配。因为有了切身体验,走出去就活了。来社区之后,吴亚琴就鼓励所有的下岗人员走出去就业、创业。“当时这个社区老的少的都在一起,一大家子都在一个单位,穷在一窝儿、困在一块儿,借钱都没地方借去。所以再就业对大家来说就是一个希望。”

  吴亚琴打发人去跟羊毛衫厂领导联系,给羊毛衫厂织手工,很多女同志白天上班,晚上回来织毛衫。光复路市场开始批发运动背心、线衣线裤,她们又给缝底边、缝袖笼。“我发动厂里的女同志这样开始创业,年轻漂亮的去商店站柜台。后来黑水路也开始有批发市场了,1000元就能当老板,我就去找黑水路的人联系,我们好多人去黑水路当老板。”

  2002年、2004年工厂和职工逐渐解除关系,2007年1月工厂转制解体,全员失业。当时厂里还有好多年轻的技术精湛的工人,他们找不到自己位置怎么办?吴亚琴就联系宽城区给社区开培训班。“我们和周边的工厂、大的服务企业都是关系友好单位,他们用人都用我们的,知道没有工作的苦,再有一份工作,人们就会加倍去珍惜这个岗位,事先的培训绝对有一个好的助推作用,他们在新岗位都创造了不俗的业绩,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赞扬。”还有一些人要自己做买卖、开小工厂,社区都鼎力支持,帮忙借款贷款。“为了申请小额贷款,我们都是跑断了腿、磨破了嘴,居民王曙光、孙宏、高洪斌就是依靠小额贷款的支持,创办了小型机械加工厂,当上了小老板。现在好多人都发财了,成了百万元户。”

  多年来,长山花园社区先后帮助下岗失业人员申请办理贷款20多万元,先后让539人重新上岗,100多人自主创业当上小老板。曾经下岗失业人员聚堆的社区,如今实现了“不挑不选,三天上班”的充分就业、动态零失业。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我们社区能有今天,‘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一支广场舞跳罢,居民邱文凤一边擦汗,一边跟记者聊了起来。

  今年68岁的邱文凤在1990年前后随集体搬迁过来,30年来小区里一点一滴的变化,邱文凤都看在眼里、更亲身参与。“就说我们这支跳舞队吧,我们跳广场舞20来年了,以前小区里哪有什么可以跳舞的地方,我们拎着录音机走挺远找地方跳舞。后来吴亚琴书记说,‘别往外跑了,咱想办法,在自己家跳!’那时候听了这话我们还不大相信,你看,现在我们这别说跳广场舞了,就是几百人的集体舞也跳得开!”

  2003年,应居民需求,长山花园社区与政府、企业多次沟通,争取到5000元的资金支持,想建一处健身场地,但资金有很大缺口,怎么办?社区召开了居民议事会,发出了“自觉出工、自动献物、自发捐款”的“三自”倡议,立即得到了居民的认可和支持,筹集到3808元捐款,居民自己出工出力修建场地,用了7天的时间,平整洼地500多平方米,铺设方砖4000多块,种植树木近4000株。十几年来,这块健身场地每天都活跃着居民强身健体的身影。

  2005年初,长山花园社区成立了社区党委,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切入点,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通过党员模范带头,带动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社区逐步建立10个党支部,成立了24个楼栋党小组,加上216个党员家庭户,构建起“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家庭户”四级党建网络工作体系,把社区治理和服务延伸到了最基层。今年又形成了网格长、楼栋长、单元长“三长”管理体系。依托组织网络,长山花园社区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居民服务网络:治安巡逻员、环境美洁员、矛盾调处员、邻里守望员、生活指导员、政治教育宣传员、科学知识传播员、文体活动组织员,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社区还组建了12支志愿服务队,实打实为居民开展扶贫、助残、维修、普法、养老、扶小等全方位服务。

  “有了这个网络,党组织离群众最近、懂群众最多、帮群众最快。”吴亚琴说,“多年来,由于我们不是凭嘴皮子而是用行动为居民办实事,不是三天两头而是长年累月为群众解难题、谋福利,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不仅打动了人心、凝聚了人心,而且赢得了人心、征服了人心,我们为此感到特别幸福。”

  72岁的刘凤霞是楼栋党支部书记兼楼栋长,在她看来,在长山花园社区再难的事都能解决。“我们做的事都是社区党委引领,我们的行动都是党委号召、党员积极带头,群众积极参与,从党委到书记到网格长,再到单元长、楼栋长,再加上党员、志愿者一同联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还有啥干不成的事?”

  长山花园社区,这个近7000人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近日幸福指数更加“爆棚”。在社区里,居民们都说,自打小区里迎来了习近平总书记,大家的精气神更足了;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楼大厅,习近平总书记向社区居民挥手致意的巨幅照片引人注目,阳光透过窗户投射在照片上,总书记的笑容时刻温暖着居民的心、更激励着大家朝着幸福生活奋力前行。(本报记者 韩雪洁 吴茗 实习生 彭诗茵)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