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客嘉宾:吴亚琴 对话记者:李秀薇 畅言话题:基层社区服务工作
长山社区免费为党员发放《长春日报》。 张扬 摄
社区百家宴。 张扬 摄
写在前面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展变化翻天覆地、日新月异。对于城市最小、最活跃的细胞——社区,改革开放又将带来哪些巨变?
近日,记者对话全国“时代楷模”、党的十九大代表,宽城区团山街道长山花园社区党委书记、社区主任吴亚琴,请她以长山花园社区为素材,畅言改革开放40年来“小社区”里的“大变化”:那里有基层民主前行的脚步,有新时期城市治理观念的变迁,点滴变化的背后是“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剪影。
20多年来,长山花园社区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改革开放的东风,地利是市、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人和是全体社区干部和居民目标团结一致。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花园社区的演变史,是全体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抢抓改革开放的难得发展机遇、通过20余年的努力换来的。
破坚冰:
死“嗑”物业抢机遇
回忆穿越40年,吴亚琴深情讲述长山花园社区建设发展往事。
改革开放初期,由计划经济变成市场经济,国企改革使得包括吴亚琴在内的许多人的身份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
“我们都经历过改革的阵痛,回到城市的广阔天地里,如何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也是必经的考验。”1995年7月,时任吉林省胜利零件厂中层干部的吴亚琴,来到团山街道九委的胜利零件厂家属宿舍区(现长山花园社区)担任居委会主任,接下了这个没人愿意接手的“烂摊子”。
当时,居委会工作条件简陋,服务面积也就十几平方米,工作内容都是家长里短的事。“那时,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群众的生活条件太差,屋冷过不了冬、屋漏遮不了雨、门破防不了盗、路差走不了车。”
说起小区变化,居民们最为津津乐道的是“三次弹劾”物业。他们认为,这是小区华丽转身的开始。
由于小区物业公司服务质量差,居民们不满意,吴亚琴就带领居民从2002年到2010年间,陆续解聘了三家物业公司,最后带领居民成立居民事务志愿服务站,开展自助式物业服务,将长山社区的物业管理带上了民主自治之路。
2002年的数九天,室内仅有七八摄氏度,大人屋里穿棉袄,孩子写作业披棉被。为此,居民与物业的矛盾很大:一些居民干脆不交取暖费,物业因收费不足而拖欠水电费,有时连带居民断水断电。
吴亚琴多次协调各方,但由于社区职权有限,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怎么办? 她最后代表社区居民直接与物业公司沟通协调。
找到物业后,物业表态:“我们冲工厂说话,你代表不了甲方。”
“我不代表甲方,只代表居民。只要你供暖能达标,缴费的事我全包。”听吴亚琴这么说,物业同意了她的要求。回身,她又挨家挨户劝解疏导,10天收缴拖欠取暖费20多万元,缓解了供暖矛盾。
不久,供暖情况再度恶化,她多次去协商沟通,物业毫无解决诚意。于是,根据居民大会意见,他们断然解聘了这家物业公司。
2004年,第二家物业公司供暖质量仍不达标,几次协商无果。于是,他们又召开居民大会予以解聘。
2009年冬天,长春市遭遇了50年来罕见的寒流。长山社区老旧楼道的门窗多数只剩门框窗框,破损非常严重,无法抵御严寒,水表接二连三地被冻坏。
吴亚琴不等不靠,带领社区党委组织居民把家里闲置的棉衣、被单捐出来,自制门帘抗寒保暖。居民们全部行动起来,捐旧棉衣、找木料、刨木条,不到两天的时间,88个“彩色门帘”全部钉到了楼道门上。他们还用塑料布把楼道的公共窗户钉得严严实实,抵御严寒的侵袭,供暖问题最终依靠大家暂时得到了缓解。
经居民大会研究决定,吴亚琴又带领居民解聘了第三家物业公司。
居民把这称为“三次弹劾”。
啃骨头:
大家的事大家定
没有了物业,小区的供暖、卫生问题又亟待解决。
“我们就找到亚琴,希望社区能把小区物业管起来。”社区居民宁秀信说。
当时,社区代管物业,长春市没先例,吴亚琴心里更是一点谱儿都没有。
她想推辞,可居民们说:“你能把那么多退休党员组织起来为大家服务,肯定也能把小区物业管好,我们信得着你!”听了这话,一向不服输的吴亚琴表态:“只要大家信得着我,我就领着大家一起干!”
吴亚琴觉得,居民自己的事情还要自己说了算。
于是,她分别组织召开了党员大会、居民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长山社区自治管理委员会”。考虑到居民承受能力和实际开支,按照“按需收费,零利润服务”的原则,将服务费标准定在0.3元/平方米(包含卫生费),并于2010年正式注册成立社会组织性质的“居民事务志愿服务站”,全面负责小区物业管理。
由社区居民推荐选出5名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工人做管委会成员,义务承担服务站的日常工作。
宁秀信,就是服务站成员之一。
“自从有了‘自治型物管’,居民人人参与,不仅告别了脏乱差的环境,几年下来结余10多万元,而之前三家物业公司却一直亏损。”宁秀信自豪地说。
上层次:
幸福如泉汩汩流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末期,居民们的生活逐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持续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是长山花园社区不懈的奋斗目标。
治理社区环境期间,要拆除“三小”,触及了一部分居民的个人利益,个别人扬言要对吴亚琴打击报复。居民李洪德对吴亚琴说:“你不用怕,也不用听闲话,你为咱居民干实事,谁敢动你,我们都不会答应。”
2003年春天,社区党委多方协调,从上级争取到5000元修建健身场地专项经费。但是,这点钱,怎么精打细算也不够用。为了把健身场地修好,吴亚琴召开居民代表大会说明情况,提出居民自发捐款、自觉出工的倡议,得到居民的热烈响应。别看大家都不富裕,但是不到两天,社区就收到捐款3808元。开工当天,男女老少齐上阵,没花一分钱工时费,10天的工期一周完成。吴亚琴一边打吊瓶一边指挥。
“人心都是肉长的,她是为了大家做事,我们心疼她。”居民郭峰说。
这些年来,在各级党委的支持下,在社区上下的自主奋斗和努力下,社区变化更加日新月异:旧城改造提升后,房暖了、路宽了、环境美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百姓的心情舒畅了,从过去的人心涣散到对居委会有了认可。
2015年以来,一项项新举措开启了长山花园社区2.0时代的新纪元。
长山花园社区与长春水务集团协商后,把一个原二次供水泵站用房进行改建,打造成社区便民食堂,为辖区居民提供就餐和送餐服务;社区办公区设立ATM取款机和自助式网银体验机,居民在家门口能取钱了;打造智慧社区,与长春市12349养老便民服务中心积极沟通合作,推动社区智慧养老项目建设;为辖区居民建立社区遗嘱库,建立和完善社区居民社会信息档案。
改革开放,给长山花园社区带来发展机遇,成就了“花园”社区,而一件件民生实事,让居民心情好了,心气顺了,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明显增强,开启了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社区活力 折射城市形象
长山花园社区的巨变非常有冲击力。从这里,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给长春带来的巨大变化,社区治理成效显著、居住环境日益改善、人均收入稳步提高、百姓生活安居乐业,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
社区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社区从“管理”到“治理”,折射着历史发展的进步。长山花园社区治理走在全国前列,其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社区党委按照“居民就是我亲人”这一服务理念,将过去的“按需服务”,转变为“引领式服务”;从“被动管理”到“人文治理”,社区党委逐步探索出政治引领、居民自治、服务善治、社会共治、平安法治、文化德治的“社区六治工作法”。
社区的活力,归根结底是人的活力。生活在长山花园社区的居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社区的成功经验在于,积极承担起社会教育的责任。成立21个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工积极参与,形成“三社联动”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将居民从老到小都组织起来,将“生人社会”逐步转化为“熟人社区”。
社区是活跃的“城市细胞”,长山花园社区“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理念,折射出一座城市最朴实的形象。
建设幸福社区 共享美好生活
近年来,我市不断推进幸福社区建设,加强设施建设,奠定幸福社区建设基础;注重居民自治,不断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提升社区服务,着力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据市民政局统计,我市目前在册社区达443个,全市社区用房平均面积从2004年的550平方米提高到1100平方米,整整翻一番,千米社区比例达到70%以上。
我市将硬件设施建设作为推进幸福社区建设的基础。加大社区用房建设力度,强力推进千米社区建设。科学设置内部功能,结合推进社区用房建设,对社区功能设置进行了科学合理划分,确保社区用房80%以上的面积都用于为居民开展服务和活动,大大提高了社区用房的综合使用效率。完善社区配套设施及相关服务功能,全市社区统一设置“中国社区”标识,配备了健身器材、建设了健身路径,联系邮政、金融、法律咨询、卫生医疗、家政服务、养老康复等广大居民急需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组织进入社区。
在社区治理方面,不断完善自治机制。注重发挥群众性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把辖区居民团结起来,主动自觉地参与到社区建设与管理中来,提高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居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拓展自治内容。弃管小区的物业管理、老旧散小区的环境整治、困难群体的帮扶救助等一批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都通过民主自治形式得到了妥善解决。
加强和改善社区服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依托。我市大力完善公共服务,为方便居民群众办事,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在全市社区全部建立了“一站式服务大厅”,承接政府涉及民生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养老服务、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和流动人口管理等公共服务职能。大力发展社会服务,积极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承接公共服务、服务社区居民、弥补社区工作力量不足方面的作用,实现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组织服务的有效衔接和有机融合。目前,全市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4000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