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春市宽城区人民政府网站!

一网搜 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动态 > 要闻动态

【长春日报】让非遗“活”在当下 “火”在民间

时间:2023-06-26 09:36来源:长春日报
【字体: 打印

糖画最受小朋友喜欢。 于慧 摄
  近日,宽城区文联联合兴业街道办事处在乐丰社区郡望安石小区举办“守护民族文化 传承历史根脉”民俗文化艺术节,剪纸、泥塑、糖画、刺绣、木雕……15名民俗文化艺术传承人用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项目,吸引众多居民驻足观赏。非遗进社区,也让高冷的非遗变得接地气,“活”起来,“火”起来。
  1
  指尖“掐”出来的美丽让人惊艳
  “哇,这个簪子上的小鸟真是栩栩如生呀!”乐丰社区民俗文化艺术节现场,手艺人刘霖芳带来了掐丝珐琅工艺制作的发簪让居民近距离感受“千年不褪色”的非遗之美。
  刘霖芳是个“80后”,爸爸常年在外从事地质勘探,每次回家都带回不同类型的矿石样品,小时候的刘霖芳比别的小朋友多了一种特殊的玩具——各种石头,她爱上了石头,还玩出了名堂。2013年,她在桂林路租了一个铺子从事珠宝行业,并开始研究创作掐丝珐琅作品,还成立了自己的原创手作工作室。目前她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投入到制作掐丝珐琅作品中,当一件作品完成时,文化得以传承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刘霖芳介绍,掐丝是将镀金铝丝按照图案进行弯折处理,构成线条流畅、具有立体感的图案,掐丝之后便是点蓝。点蓝最神奇的地方在于,设计图案中并没有标注颜色,作品中花是何种色调,鸟是什么色彩,背景是涂蓝还是描绿……全都在创作者的心里面。刘霖芳正是凭借经验和想象选取颜色,搭配色调,手中的作品瞬间变得光彩夺目、熠熠生辉。“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工艺就是绝。”在居民的夸赞声中,刘霖芳收获了更多“粉丝”。
  2
  勺为笔糖为墨糖画圈住“小粉丝”
  活动现场,每个非遗展示台都热闹非凡,市级非遗文化传承人闫有的糖画摊位更是被小朋友围得水泄不通。糖画作为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以糖为原料,以勺、锅、光滑的石板为工具,妙趣横生的糖画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还让小朋友垂涎欲滴、流连忘返。
  绘制糖画前,闫有先把凝固的糖稀化开,按照小顾客的要求创作一只小鸟。“做糖画必须胸有成竹,趁热一气呵成。”说着,闫有手握长勺,随着缕缕糖丝的飘洒,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鸟出现了,再趁热粘上一根竹签,这幅糖画大功告成。“好喜欢!”小朋友拿着糖画高兴地说。看着糖画艺人以勺为笔,以糖为墨,绘制出造型各异、惟妙惟肖的糖画图案,大人们也仿佛勾起了儿时的甜蜜回忆。
  3
  非遗进社区传承人话收获
  非遗进社区,受益的不仅是居民,非遗传承人也纷纷表示大有收获。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在熏样剪纸第五代传人孙立荣的巧手下,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剪纸作品呈现出来。孙立荣自幼跟随姥姥、妈妈学习剪纸,始终专注于剪纸技术的研究,撰写了多本熏样剪纸教学书籍,并到全国各地宣讲熏样剪纸的历史和技法。
  “孙老师,啥时候来上课,我也想学剪纸。”现场,居民学习热情高涨。孙立荣一直热心于剪纸文化推广,走进社区为老人、孩子免费教授剪纸技艺。乐丰社区很多居民都在社区的非遗课堂中和孙立荣学习过剪纸。“非遗只有走进百姓中,才能焕发生命力。”说起非遗进社区的收获,孙立荣感受颇多。
  在非遗传承人路春红的展台上摆满了手工雕刻作品——桃核雕刻的手串、雕龙画凤的琥珀木笔筒、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崖柏木茶针茶勺……“希望木雕艺术在我的手中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会有更多的人喜欢木雕。”她坚定地说。
  4
  从“非遗进社区”到“非遗在社区”
  社区居民在家门口逛民俗集市,现场学习感受非遗项目,还在舞龙、变脸等非遗节目展演中品味文化盛宴。面对居民对民俗文化的浓厚兴趣,乐丰社区党委书记张雪艳感受到非遗传承工作的重要性。
  张雪艳说,以郡望安石邻里中心为阵地,社区经常开展民俗文化类课程及公益活动,为非遗文化学习和传播搭建平台,公益性质的非遗课堂助力实现从“非遗进社区”到“非遗在社区”,让非遗回归到孕育其生长发展的民间,回归居民生活,这样非遗文化才能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活动现场,乐丰社区郡望安石邻里中心被授予“宽城区民间民俗文化传播活动基地”称号。张雪艳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通过非遗文化的传承,可以提升人们的民族自豪感,更好地推动基层治理工作。社区将以宽城区民间民俗文化传播活动基地为载体,组织更多接地气的非遗活动,让非遗在民间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