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北方已透着刺骨寒意,10月13日上午,一位身着单薄外套、双手不停揉搓取暖的男子,在北七条社区门口徘徊许久后,终于鼓起勇气走进大厅,声音带着颤抖地向工作人员求助。“我找不到家人了,身上一分钱都没有,已经两天没好好吃饭了,能不能帮帮我……”男子低着头,窘迫地攥着衣角,眼眶泛红。
社区工作人员见状,立即上前将其搀扶到椅子上,递上热水和面包,耐心倾听他的遭遇。得知该男子不仅与亲属失联,食宿也陷入绝境,社区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帮扶机制,联系群英派出所共同开展工作。民警与社区工作人员分头行动:一边通过户籍系统精准定位男子户籍信息,确认其确为北七条社区户籍居民;一边翻阅前期走访台账,并走访男子曾居住过的片区邻里,细致询问其亲属线索。尽管最终确认该男子已多年不在本辖区居住,但大家并未放弃。
办公室内,群英派出所孙所长迅速部署工作,安排民警分头行动:先将整理好的男子亲属名单与初步核查信息,逐一同步给值班民警。他特意叮嘱:“大家分下工,把父母、兄弟姐妹这些亲属的联系方式都过一遍,拨通后务必耐心说明情况,要是遇到停机或无人接的,及时记录下来汇总。”
随后,民警们迅速行动,孙所长则在一旁实时跟进进展,时不时提醒大家:“再试试这个备用号码,说不定能通。”民警们尝试了多种方式,可最终反馈的结果均不理想——要么电话无人接听,要么号码早已停机。看着汇总上来的“未接通”记录,孙所长语气带着些许无奈却依旧坚定地对民警们说:“先把情况反馈给社区,咱们再想想其他办法,绝不能让群众没人管。”
考虑到男子的紧急需求,北七条社区没有等靠,当即协调临时安置点,为他安排好住宿,并每日送去热饭热菜和保暖衣物。“您放心,有我们在,不会让您冻着饿着。”这句话让男子紧锁多日的眉头终于舒展。
从10月14日起,社区工作人员又化身“代办员”,全程陪同男子奔走于政务服务大厅,帮他补办丢失的关键材料。当社区工作人员帮助男子将最低生活保障申请递交到群英街道办事处,男子紧紧握住工作人员的手,反复说着“谢谢”。
10月23日,由于一直未联系上亲属,男子主动找到社区,轻声提出希望前往养老院生活的想法:“我不想再给大家添麻烦了,养老院里有人照顾,我也能安心。”社区工作人员立即行动,第一时间联系恩全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详细咨询入住政策、收费标准、照料服务等细节,还特意与养老院负责人反复沟通男子的情况,最终养老院提出先免费照顾该名男子,后由低保金支付后期养老费用。为了让其放心,社区工作人员将安置流程、日常照料内容,甚至养老院的作息时间、饮食安排都一一向他说明,确认他完全同意后,又帮他整理入住所需的材料,逐项核对无误。
当天下午,社区工作人员与群英派出所民警赵润东一同驱车将该男子送往养老院。办理入住手续时,社区工作人员还在一旁仔细叮嘱养老院护理人员,多关注男子的情绪状态。当看着他在护理人员的引导下熟悉房间环境,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时,社区工作人员和民警才放心离开。“从他走进社区求助的那天起,他就是我们的牵挂。能帮他找到安稳的归宿,再辛苦也值得。”社区工作人员的话语,道出了所有参与帮扶人员的心声。
这场跨越十余天的暖心帮扶,既是北七条社区践行“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生动实践,更离不开北七条社区党委的统筹引领。从紧急协调临时食宿,到全程代办保障手续,再到多方对接养老院安置,北七条社区党委始终将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首位,以党组织的凝聚力串联起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养老院等多方力量,用“不缺位”的关怀与“有温度”的行动,为困境群众筑起了坚实的“避风港”。下一步,北七条社区党委也将持续深化民生服务,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居民都能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让“为民服务”的初心在一件件实事中落地生根。
初审:刘悦淳 田佳鑫 复审:王思琪 费春华 终审:郑雪 刘波